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紐約藝術區的變遷看切爾西區與高線公園的相互影響

從紐約藝術區的變遷看切爾西區與高線公園的相互影響

實驗室召集人按語

作為以風景園林專業師生佔主體的實驗室,對紐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有著特殊的興趣。我們的視角在於——這一案例是曼哈頓和切爾西區城市更新語境中的必然,其成功背後的機制遠超明星設計師、精緻的設計和fancy的理論的簡單堆疊。因此,研究生們在個人的專題研究項目中對這一案例的產生機制和影響進行了持續地探討。

辭舊迎新之際,公眾號發布由孟春霞同學撰寫的該專題第一篇討論,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導和建議。未經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本文。

乙未年除夕夜,雪後從波士頓返回紐約,沿第十大道巴士前行中可以斷斷續續地一瞥哈德遜河上空的春節焰火。雖然當夜不再返回高線一端的The Standard而是從另一端轉乘地鐵離開,但住在高線之上的數日,來自於《Sex and the City》和Jane Jacobs的紐約片段,漸次地被高線串成珍珠。

——何捷

誌於戊戌年春節凌晨

從紐約藝術區的變遷看切爾西區與高線公園的相互影響

孟春霞

蘇豪/蘇荷(SoHo,文中均用蘇豪)區與切爾西/雀兒喜(Chelsea,文中均用切爾西)區是上個世紀後半葉美國紐約最著名的兩個藝術街區(圖1),縱觀其發展歷史,發現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蘇豪區在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去工業化」和70年代的「紳士化」後,由一個鑄鐵建築保護區發展成了現在紐約市最具人氣的潮流時尚街區。由於蘇豪區租金的上漲,藝術家們陸續遷往了東村、切爾西區等地,但只有切爾西區成功保住了自己畫廊區的身份,沒有變成一個熙熙攘攘的商業區,並在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後,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集散場地。在切爾西區的發展過程中,高線(High Line)從21世紀初就是切爾西區內最引人注目的明星項目,它的出現對切爾西區的發展有那些影響?與此同時,高線公園的成名又得益於切爾西區的哪些特質?

圖1 蘇豪區與切爾西區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

追隨藝術家的足跡,看蘇豪區的轉變到切爾西區的崛起

蘇豪(SoHo)是「South」和「Houston」的開頭融合而成,意為「south of Houston Street」(休斯頓街以南),指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區域,面積不足0.17 平方英里。早先是一個工業區,後來因其特有的「鑄鐵建築」被規劃為「歷史建築保護區」 [1]。1967年,紐約市政府計劃拆除蘇豪區,來實行Robert Moses為首的城市規劃者們所推崇的「下曼哈頓高速路計劃」(圖2)。計劃中聯邦政府將出資在曼哈頓建設一條車道的高速路,連接東河大橋和荷蘭隧道。這意味著高速路下的蘇豪區及其周邊區域的所有鐵鑄建築都將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2]。儘管這一計劃的執行將增速紐約的經濟發展,但租住在此的藝術家們卻強烈反對。在他們眼中,蘇豪區的鐵鑄建築極具魅力,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他們聯合起來,成立了「鐵鑄建築之友」(Friends of Cast Iron Architecture),舉行了大量的展覽和聚會(圖3),並對社區里的建築進行整改,藉此向政府證明,蘇豪區並不是地理學家Charles R? Simpson所說的荒地,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極具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3]。

圖2 下曼哈頓高速路計劃效果圖

(圖片來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1/5f8f2d949e47402abf28115a7f21738b.jpeg)

圖3 人們舉行游會和展覽表達對高速計劃的反對

(圖片來源: https://sohomemory.files.wordpress.com/2016/04/art-festival-forbes-aaa.jpg?w=450&h=308)

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政府取消了「下曼哈頓高速路計劃」,當然其中還有資金不足等其他的原因,蘇豪區得以保留,並被確定為紐約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區」[4]。但是經過之前的一番宣傳,紐約乃至全美國的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片區域。它深厚的藝術文化氛圍和極具特色的鑄鐵建築,吸引了大批中產階級的目光。這些中產階級紛紛搬入這裡,或置辦商業或居住(圖4)。大量商業機構的遷入使得這一區域開始徹底繁榮起來,即使藝術家們是蘇豪區得以保留和轉變的功臣,但面對成倍上漲的租金,他們最終還是被「趕出」這一區域[1-2]。

圖4 蘇豪確認保護區後新開的商鋪

(圖片來源: 玉超(2016))

20 世紀70 年代後期,藝術家們逐漸開始搬入附近的東村居住。從1981 年東村的第一家畫廊開業,到1989年的40 家畫廊,東村很快成為繼上城與蘇豪之後的紐約第三大藝術區[3]。但命運總是相似的,隨著藝術家的遷入與開辦畫廊,東村的社區環境逐漸改善,藝術氛圍不斷提高的同時,資深的畫廊業機構也陸續在此落戶。同樣,由於房租的翻倍,到20 世紀90 年代初,已有相當數量的藝術家被迫遷離東村,輾轉來到了切爾西區第十大道的西部居住和生活。切爾西區在20世紀90年代,也是一個沒落的工業區,廠房空置。但隨著藝術家的入住,破敗的建築變成了獨具韻味的畫廊。到21世紀初,這裡的畫廊已經達到了144家[5]。環境的改善使得商人們又開始將目光注視到這片區域,紛紛開始尋找這裡的商機。

高線公園的出現避免了切爾西區的同質化

這時候,高線鐵路(High Line)這條長滿荒草的鐵路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內。最開始建設高線鐵路是為了解決切爾西區肉產品運輸的安全與速度問題,結果這條架起來的運輸軌道在當時還緩解了地面105個火車站口的交通問題[6] (圖5)。後來隨著州際道路運輸的發展,火車運輸逐漸衰落,區內的工業運輸不用再佔用切爾西區價格高漲的土地,再加上很多工廠的郊區轉移,承擔的運輸量也在逐漸減少,於是在1980年,高線就結束了它的運輸使命,開始了長達20年的荒廢階段[7] (圖6)。

圖5 高線鐵路修建前僱傭牛仔來為火車開路

(圖片來源:http://www.livinthehighline.com/the-original-urban-cowboy/)

圖6 荒廢的高線鐵路上長滿了野草

(圖片來源:《High Lin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York City"s Park in the Sky》)

最初荒廢的幾年內,雖然紐約市政府也時常想拆掉這條工業巨龍,但是拆除它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這條線路所佔的寬度從九米到十八米不等,拆完之後的重新利用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因為這個寬度又不足以用來新建房產,所以在沒有開發商願意承擔拆除資金的情況下,政府也就無從下手。然而自1990年起,藝術家們的不斷遷入,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等知名畫廊也都選址於此,高線的商業價值也被重新考慮。鑒於之前蘇豪區和東村的先例,商家們和土地所有者彷彿看到了另一個商業區的興起。按捺不住的他們找到了市長Giuliani開始遊說拆除高線。最終政府於2001年通過了高線的拆除議案,並打算將周圍的區域重新開發[8]。

然而在1999年,高線的拆除計劃剛剛開始籌備的時候,就同蘇豪區一樣遭到了周圍居民的反對。因為在之前荒廢的20年里,高線慢慢變成了一個充滿野趣的生態綠洲[9],成為了這寸土寸金的區域中居民窗前的綠色空間。即使這裡的常客是流浪者、吸毒的人,人們仍然不希望在這樣高密度的環境中少有的一塊綠色消失。或許是受到之前「鑄鐵建築之友」的啟發,1999年末在Hammond和David的帶領下,高線附近的居民們成立了 「高線之友」(Friends of High Line),開始為高線的留存奔走相告,積極舉辦各種攝影展覽和聚會。2002年,高線之友的主張獲得了新任市長Bloomberg的支持,並在高線拆除法令程序訴訟案上取得了勝利。

在2003年,紐約市參議會通過高線再利用的決議,並委託城市經濟發展機構對高線公園的經濟效益進行評估,結果表明,高線鐵路的再利用在經濟上是可行的,會產生比建造費用更多的稅收[8]。與此同時,市政府開始考慮如何將高線的再利用與周邊社區的發展相結合,最終制定了高線所在的西切爾西區重新規劃,同年高線之友也成功舉辦了高線公園的設計競賽。最終在設計師和高線之友的努力下,高線公園第一階段在2009年對公眾開放,並為切爾西區帶來了年均500萬的人流量(圖7)。

圖7 高線公園上的人流

(圖片來源:《High Lin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York City"s Park in the Sky》)

高線公園這一明星工程給切爾西區帶來的不僅僅是知名度與客流量,還有以高線鐵路的再利用為主導的西切爾西區的重新規劃。新區劃的主要內容調整了地塊里商業和製造業的佔比,同時將高線鐵軌部分轉化為5.9英畝的開放空間(圖8)。這種減少單一的製造業用地、增加商業、居住等其他類型用地的土地性質變更策略,實現了土地的高效、集約利用,保證了高線周邊居住區特徵和高線公園開放空間的品質,同時也使得切爾西區的復興避免了同質化與原真性的喪失。

圖8 西切爾區新區劃

(圖片來源:West Chelsea Zoing Proposal)

在蘇豪,東村,格林威治村這些遍布著特色酒吧、奢侈品店的社區,藝術館、畫廊等文化藝術產業的存在已經變成了商業發展的噱頭,這些社區的實質還是商業區[10]。而切爾西區是一個商業與製造業並重的以藝術品交易為核心產業的文化創意中心,區內新建的不動產也是儘可能的靠近高線公園(圖9),周圍房地產的升值曲線也是從高線沿線往兩側逐漸遞減[11]。可以說,高線公園的開發所帶動的切爾西區復興,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以往大多依靠商業開發來達到區域復興的道路。

圖9 高線公園開放以來兩側新建的地產項目

(圖片來源:https://ditu.google.cn/)

切爾西區的文化產業為高線公園的成功提供了動力

高線公園作為一個工業遺產改造成綠色公共開放空間的手法其實並不獨特,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 「Trails To Rails」運動中,有很多將廢舊的鐵路改造成綠道的先例。高線公園的成名,除了它獨特的「植築」式的設計手法,以及高線之友的活動策劃與宣傳,更重要的是它對於周邊環境所帶來的高額的效益[12]。目前很多城市中新建的模仿高線公園的案例,比如韓國的首爾道7017(Seoullo 7017)(圖10),不光是想給城市綠地系統增加一抹獨特的存在,或者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換一種方式,更多的是也想獲得高線的「吸金光環」,來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但這個效益並不僅僅是模仿高線的設計手法或者活動組織形式就能獲得的。

圖10 韓國2017年新建的首爾道7017項目

(圖片來源: http://english.seoul.go.kr/blooming-flowers-in-may-at-seoullo/)

高線鐵路再利用的成功與其改造成公園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直接相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切爾西區內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以紐約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來說,紐約市文化產業十分發達,文化設施非常豐富,形成了以傳媒產業、表演藝術產、出版產業和時裝產業為優勢的文化產業結構。到2002年,紐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309142人,佔總就業的8.1%。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紐約經濟的新的依靠,從1998年到2002年,紐約的核心創意就業增長率為13.1%,超過了同期紐約市6.5%的總就業增長率[13]。而分布在切爾西區內的主要是影視、新聞、出版業等文化相關產業。這些門類豐富齊全的文化產業,為高線公園所在的切爾西區創造了高產值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

到2017年,以谷歌搜索上的數據來看,高線周邊有303家畫廊、95家博物館、70家書店、51家劇院等大量文化基礎設施。其中大的博物館是最吸引人的文化景點,每天有大量的參觀者,如惠特尼博物館,每年有穩定有數十萬的人流量,但到惠特尼雙年展的時候,人數又會增加一倍[14]。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慕名高線公園而來的人。高線公園的吸引力,與周邊的文化設施吸引力,兩者疊加起來,極大的提高了切爾西區周邊的資源利用率,並相應的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曼哈頓地區的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也為高線公園帶來了巨大的人流。每年,最讓世人矚目就是曼哈頓的戲劇影視文化活動,各種不同形式的電影節、藝術節等添加了巨大的城市活力。而且曼哈頓的廣場文化也十分豐富,每年會有一些藝術團體在公園廣場上開展各式的文化藝術活動,例如時代廣場上由公司或企業贊助的藝術團體演出[13]。當然,高線公園也有組織相應的文化活動,但更多是服務於附近居民的體育項目,科普培訓等。

結語

21世紀以來,國內逐漸掀起了工業遺產再利用的熱潮,大多也是以文化產業中心和商業共同發展的模式,雖然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但鮮少有像高線公園這樣達到帶動周圍地產高速升值,並與區域內的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效果。本文通過梳理藝術區變遷下蘇豪區和切爾西區的產業發展歷史、以及高線公園項目成功的環境因素,希望能多角度的解讀高線公園這一項目,並讓大家了解工業遺產再利用項目與其所在區域的互動關係。

[注]:由於近幾年關於高線公園項目介紹的文章有很多,為了避免重複的講述,高線公園的設計手法、切爾西區的歷史背景以及高線之友這一非盈利組織的管理系統本文就不再涉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參考文獻的第[7]和[8]。

參考文獻

[1] 章銳.紐約蘇荷區的興衰[J].中國文化報.2016(01);

[2] 黃臻.紐約市蘇荷區和哈萊姆區紳士化現象探析[C].浙江師範大學.2012;

[3] 孫群郎.紐約蘇荷區( SOHO) 的紳士化及其影響[J].史林.2013(02);

[4] 王翊加.創意產業能否引導舊城更新逃脫中產階層化陷阱[J].城市環境設計.2016(04);

[5] Harvey Molotch, Mark Treskon. Changing Art: SoHo, Chelsea and the Dynamic Geography of Galleries in New York 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

[6] 楊春俠.懸浮在高架鐵軌上的仿原生生態公園——紐約高線公園再開發及啟示[J].上海城市規劃.2010;

[7] 楊春俠.歷時性保護中的更新—紐約高線公園再開發項目評析[J].域外規劃.2011;

[8] 甘心悅.公共空間復興背後的故事——記紐約高線公園轉型始末[J].上海城市規劃.2015;

[9] 董一平.美國工業建築遺產保護與再生的語境轉換與模式研究—以「高線」鐵路為例[J].城市建設.2013;

[10] 樊姝.紐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C].北京服裝學院.2015;

[11] Michael Levere. The High Line Park and Timing of Capitalization of Public Goods[D].2014;

[12] 劉海龍,孫媛.從大地藝術到景觀都市主義——以紐約高線公園規劃設計為例[J].園林.2013(10);

[13] 高妍妍.文化產業導向下的城市核心區設計策略研究:以紐約曼哈頓為例[C].北京大學.2013;

[14] 劉曦,曾九間.惠特尼雙年展——美國當代藝術盛宴[J].當代美術家.2017.

編輯:孟春霞、何捷

校對:劉帥帥

空間人文與場所計算實驗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空間與場所計算 的精彩文章:

文本挖掘的在線小工具

TAG:歷史空間與場所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