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武漢會戰後的第五戰區「情況最複雜」?

為什麼說武漢會戰後的第五戰區「情況最複雜」?

文/馮傑 「蔣研」青年學者

1938年10月中旬,隨著信陽、陽新、浠水先後失守,南北兩線日軍已逐步向武漢逼近。蔣介石召集何應欽、徐永昌、林蔚、劉斐等人商討今後作戰計劃與部署,決定第五戰區除留得力部隊於大別山實行游擊戰外,其餘均向鄂西(北)、豫西轉移。第九戰區留一部於九宮山開展游擊戰,其餘部隊向贛北、鄂南、湘北轉移。

圖:1938年春,蔣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在徐州合影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不以為然,16日致電蔣介石:「此時即變更原來方針,放棄武漢過早。日軍雖在華南登陸,我被迫需向南方轉用一部兵力,但尚不影響第五、第九戰區作戰,不如先擬定撤退腹案,準備於戰況有重大變化時,再分令實施。」蔣介石複電李宗仁:「所陳意見,若僅就目前情況而論,甚有理由,惟以此期抗戰方針,重點在南,現南岸戰況緊張,敵在粵登陸,兵力連日續有增加,倘轉用之稍一延緩,爾後將感困難。

李宗仁召開軍事會議,決心分期實施撤退。鄂湘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向蔣介石建議,平漢路以西豫南、鄂西一帶兵力空虛,為適應爾後戰況,應立即於桐柏、隨縣、棗陽、應城、京山等處及襄陽、南陽控置重兵,預為布防。10月23日,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10師團一部佔領應山;被阻於大別山北麓的日軍第13、第16師團,亦越過小界嶺、沙窩之線,向麻城急進。24日,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

圖:《大美畫報》封面上的李宗仁

11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嶽衡山召開軍事會議,蔣介石在會上宣稱抗戰已進入第二期。第二期抗戰戰略方針是:「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游擊戰;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化敵後方為前方,迫敵局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制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調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

根據武漢會戰後的敵我態勢,軍委會重新劃分了戰區,第五戰區轄區調整為:自沙市至巴東段的長江江防;豫西舞陽、方城、南陽、鎮平、內鄉地區;鄂北隨縣、棗陽、襄樊地區;鄂西荊門、宜昌地區;大別山、皖北、皖西部分地區。整個戰區西扼川陝、南臨長江,控制著上游入川門戶,與第九戰區隔江相望,進可威脅武漢,退可與日軍周旋。從軍事地理角度來看,鄂東武漢、鄂北襄樊、鄂西宜昌可視為湖北的三大重心。

圖:李宗仁、白崇禧合影於徐州

鄂北屬於山區、丘陵地,岡巒起伏,河流密布。武漢淪為敵手,襄(樊)東(部)荊山、大洪山、桐柏山成為俯瞰江漢盆地,屏障宜沙、襄樊的抗戰要地。襄樊是襄城和樊城的總稱,兩城隔漢水南北相望,是鄂北中心地帶。漢水為長江第一大支流,由襄樊北上,可抵抗戰後方陝西漢中。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於11月中旬到達棗陽,旋遷樊城樊侯祠。李宗仁後來在口述回憶錄中說:「樊城實為指揮本戰區內戰事的最適中地點。長官部到樊城後,我遂將在武漢保衛戰中打殘了的部隊約十餘萬,加以整頓,重新部署,準備向武漢反攻。這一時期,我五戰區的戰略是死守桐柏山、大洪山兩據點,以便隨時向武漢外圍出擊,同時與平漢路東大別山區內的廖磊集團軍相呼應,威脅平漢路的交通,使敵人疲於奔命,發揮機動戰與游擊戰的最高效能。」

圖:李宗仁與第七軍軍長張淦合影

第五戰區的兵力在徐州會戰後期達到最高峰60萬人,武漢會戰期間亦有40多萬人,變更態勢至平漢路以西之後,所轄部隊尚有第11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22集團軍、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江防軍等6個集團軍,合計3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和2個游擊縱隊。如果從番號數量和部隊編製來算,最少也得合30萬人,實際則不然,各部歷經徐州、武漢會戰,傷亡缺額很大,有些缺二分之一,有些甚至缺四分之三。部隊構成也比較「雜」,主要有桂系、川系、西北軍系和中央嫡系。

龐盛文先後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軍機督察處督察官、密查隊長、調查科長等職,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李宗仁所轄五戰區地域遼闊,作戰區域包括長江中游以北,黃河泛區以南,津浦路以西的豫鄂皖三省的大部地區,是當時最大的一個戰區,也是情況最複雜,部隊戰鬥力最低,裝備訓練最差,「雜牌軍」最多的一個戰區。」 這一番話倒是頗能概括武漢會戰後的第五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蔣 的精彩文章:

抗戰勝利一周年,上海有家公司用這樣的奇特方式紀念英勇將士
風雨飄搖: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大陸的最後一頓年夜飯

TAG:說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