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王猛事件:若我不信你愛我,你做再多都是錯!

北大王猛事件:若我不信你愛我,你做再多都是錯!

作者

姚蘭(妙樂媽媽)

曾任《心理月刊》編輯部主任、《MING明日風尚》主編。

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

「常青藤爸爸」公眾號專欄作者。

妙樂很小的時候,我開始給她講睡前故事。關燈後,她睡不著我就給她默講簡單的故事,比如三隻小豬、白雪公主、小錫兵……慢慢長大了,她對於簡單的故事不滿足了。

有一天,她說:「媽媽,別講故事了,我們來聊聊天吧。」我覺得驚訝又有趣,小小的人兒知道聊天了。

於是,睡前小聊,成了我和女兒親密交流的珍貴時光。但有時,她的一句話也能讓我一口噴出血來。

這個冬天病毒肆虐,妙樂也沒躲過,支原體肺炎讓她這個寒假都出不了門。我戲謔:「林黛玉似的好好將養著吧,啥都別想了。」我平日就忙得人仰馬翻,她這一病,更如同雪上加霜。

昨天晚上臨睡前,我抱著她,突然感慨了一句:「沒有你之前,媽媽每周都要去做做瑜伽、美美容,現在連這個時間都難得擠得出來嘍……」

妙樂露出迷之微笑:「那我自殺,你就好了吧?」說完還用手在脖子那裡比划了一下。我心頭一驚,趕緊住了嘴。

關了燈,我又嘴欠:「媽媽愛妙樂。妙樂能感受到媽媽的愛不?」

妙樂明顯遲疑了一下,說:「呃~~能感受到一點點。」

我追問:「為啥只是一點點?」

「你太不溫柔了,總是對我凶:快寫字,快練琴,快洗臉,快吃飯,就不說快玩遊戲快看動畫片。」

「好好好,那媽媽以後盡量~~溫柔點兒~~盡量~~不凶你~~那,你愛媽媽嗎?」

「愛啊!我又不說你,也不對你凶。」

於是,我賤神上身,故意逗她:「可你給我什麼了呀?你說愛我,你給我做飯了嗎?你給我買新衣服了嗎?你幫我洗澡了嗎?你……」

還沒說完,妙樂猛地轉過身去,不理我了。

黑夜中,我對著她隱約可見的小背影兀自僵在那裡。這僵住的幾秒鐘,我兀地想起了王猛,那個寫了控訴父母萬字文,12個春節不回家的王猛。

會不會有一天,妙樂也不願意回家,只留給我如此時的她這樣的一個背影?

王猛是他人眼中的人生贏家: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然而,34歲的王猛已經12年不回家過春節了。

更讓人非常不解的是,早在6年前,他就拉黑了自己的父母,拒絕任何溝通;甚至,為了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他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而這些「心理問題」,他覺得基本來自父母的「過度關愛」、過強的控制欲以及某些情感方面的忽視。在萬字長文中,他寫下了自己成長中從小到大的苦惱、對父母的控訴。

那篇萬字文,有兩點,我印象深刻。

第一,王猛說,他初中升高中的時候,父母怕他「太小不會騎車」「受不了名校的競爭」「二五一中會重點培養你」「強迫」他留在自己單位的普通中學。

我就曾經跟妙樂爸爸聊天的時候說起:「以妙樂的性格,可能也不適合太過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後上中學不一定非要擠破頭進重點,上個差不多的學校,『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對於保持她的自信可能還是好事,別讓孩子有那麼大的壓力。」

第二,王猛說,在北京和國外讀書時,父母找親朋好友照顧他,他也覺得是在遠程控制他。孩子一人在外,讓當地的親友照應一下,這是人之常情。

也是我跟妙樂爸爸曾經說起:「以後妙樂想要出國留學,墨爾本、多倫多咱都有朋友,她想去哪兒隨她,反正當地都有熟人能照應一下。」

我們說這話的時候,完全是出於父母的一顆真心。這應該是全天下父母正常的情感反應吧?而這一顆心,如果被認為是要壓制、控制孩子,很多父母可能真的覺得不知道這冤屈要去哪裡申訴?

我不清楚王猛究竟和他父母生活的種種細節,就算知道了,一個外人也無法切身體會,更無從判斷孰對孰錯,我不能也不想妄加評判,但是我覺得王猛的事情至少給我提了一個醒: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認可的愛,是一切的基礎

同樣一個舉動,如果孩子相信並接受爸媽是愛他的,那麼爸媽的所作所為在他眼裡都是善意的;而如果他否認、質疑這種愛,那麼,即便爸媽給到他的是蜜糖,他也會拿它當作毒藥。

如同上面的兩個事例會被怎樣解讀,完全在解讀的那個人——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的,他的解讀可能是:父母用心良苦在呵護他,設身處地為他著想,雖然可能火候沒把握好,有些過了……

而如果孩子已經不信任父母的愛了,他的解讀就會是:父母越俎代庖,想要控制他,像這樣控制欲如此之強的父母,不要也罷,掙脫父母的束縛,才能飛得更高。

可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呢?

美國育兒之父斯波克博士曾經說過:

「父母用自己的微笑來愉快地回應寶寶,寶寶得到有規律的哺育、經常的擁抱和適時的安慰,他就會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父母是值得信任的。這些感覺——愛和信任——構成了孩子未來發展和人際關係的基礎,甚至他對外界的興趣以及處理自己想法的能力,都會在這個基礎上產生。」

這些,在寶寶小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做到。因為那個時候寶寶是多麼可愛,肉肉的、嫩嫩的,隨時親親抱抱,連臭腳丫、臭屁屁都感覺是香的,對他怎麼寵愛都嫌不夠。可是慢慢地,當孩子長大了,我們對於他們漸漸地失去了耐心。這種愛變成了盛氣凌人的、有條件的利益交換——

你好好吃飯我才愛你;

你乖乖練琴我才愛你;

你各科學習滿分我才愛你;

你一切如我所願我才愛你;

我說怎樣你就怎樣我才愛你……

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生氣了!

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愛你了!……

而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自然也就漸行漸遠。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說一句「孩子我愛你」,是那麼生疏,那麼難以做到。

別說孩子,就連我們自己可能也會心生疑問:我真的愛我的孩子嗎?他還是我當初那個毫無保留愛著的小寶寶嗎?我們對於孩子所做的事情,真的是源於滿心滿意對他的愛嗎?而不是摻雜了我們自己某些自私的意願,我們潛意識裡的投射?

最近網上一個視頻很火。一個小女孩犯了什麼錯誤,爸爸媽媽兩個人在教育她,讓她承認錯誤、寫檢查。女兒覺得委屈得要命,不停地在哭訴:我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你們為什麼還沒完沒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爸媽覺得她不是從心底里順從認錯,沒有徹底屈服,爸媽的威嚴受到了挑戰。所以,這個過程就從教育孩子,演變成了樹立家長威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青藤爸爸 的精彩文章:

壓歲錢,應該教孩子怎麼花?會「花錢」比會「攢錢」更重要
孩子,媽不想殺你,可就是沒忍住……

TAG:常青藤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