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邊界:人類的主觀意識
經常遇到人以科學自居,訓斥這個那個不科學。似乎科學越來越統治著我們的世界。不過,前日在某個群的爭論中,看到一個不受科學管轄的領域,因而延伸出這篇文章,和大家討論下科學的邊界。
(說明:本文是科普版本,大白話聊天方式,需要嚴肅探討的,文末推薦兩個大部頭著作自去閱讀。)
爭論緣起朱清時院士被一些「科學教」教徒文章狠批說他宣講他感受「真氣運行」是偽科學。批評者說,客觀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就算量子力學範圍的觀測必然改變觀察對象,也不能否定觀察對象的客觀性——當然這句話就真的見仁見智了。
回到我經常探討的醫學領域,突然有了靈感——既然「科學」表示科學研究的對象都是客觀的,可以重複的,可以量化的,那麼就是說人的主觀感受不是科學研究的範圍(不受科學管轄)啰!啊哈。氣功關心的都是做氣功的個體對自身體內之「氣」運行的感受,因此,按照科學定義,這和科學不搭界,科學管不著,也研究不了啊。朱院士或者任何人,說感受到真氣運行,這都超越了科學可以批評的範圍呀。
而且,任何人,如果想練習一下氣功,想安靜一會(我想靜靜!),打個禪坐,做做內觀,都立馬逃出了講求客觀性的「科學」所管轄的範圍。
而且,有人信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或者佛教,人家自己感覺在信仰當中獲得安慰,這也是科學研究不了也不應隨意批評的事。
再擴展一下, 我們對哪個領導人有好感,希望投票選舉誰,或者我們喜歡哪張畫,那首歌,這都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意志可以決定的,不必聽科學指手畫腳!
回到醫學,無論中醫西醫,身體可以客觀量化的領域,比如體溫、血壓、生化、影像等,似乎都已經被「科學」權威佔據了(想想檢驗科和ICU那些各種的監測指標)。但是醫學確實還是有很大一塊領域是超出科學之外的,即主觀感受(疼痛、情緒等),人感覺不適全套檢查下來查不出毛病的情況在臨床也不少見,對於這些不能客觀測量或者量化的情況,科學無能為力,但醫學不能不管!這應該就是科學和醫學劃界的地方吧。西醫現在是文字描述加讓患者自己填寫各種量表來把主觀感受轉化為某個「量化」的參數,對某些疾病,臨床研究當中也有使用「患者報告結果」(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來作為臨床終點的。
至於中醫,望聞問切,傳統診斷都是靠醫師主觀判斷,治療方案更是醫師主觀決策,看十位醫師能出十種方案,這自然是常常被「科學」詬病的,覺得中醫不客觀。從今天這個討論的角度看來,中醫不客觀就不客觀吧,中醫的診療主客一體,確實很像量子物理學當中的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觀察的行為同時就改變了被觀察對象的狀態。這個我作為中醫初學者也有了些體驗,有些中醫師氣場強大,患者走近就感覺舒服了許多,或者是在醫者給患者把脈的過程當中,就通過「氣場」(或者能量場,說法可以不同)的互相影響改變了患者的脈相,因此不同醫師來診斷治療有不同結果自然可以理解。
至於氣功,是否要羨慕或者恭喜一下氣功界的老師,你們暫時不受科學管轄,你們自己說啥就是啥,只要學員認可就行,和禪修大師、藝術大師、政治領袖的地位有得一比,當然不講科學不等於不講道理,氣功界、宗教界、藝術界、政治界也存在激烈的競爭,如何獲取學員、信徒、買家或者客戶,也是有規則和學問的。而一門學問或行業,未必是一門科學。政治、軍事、藝術、醫學等學問之內,都是關於人的學問,既涵蓋客觀也涵蓋人的主觀,科學既然只研究客觀之物,那麼科學需要擺好自己的位置,為人類的主觀需求服務,更不要凌駕於人的主觀意識之上,尤其和關鍵人物爭奪政治、軍事、藝術、醫學等領域的最終決策權。(AI會替人類社會決策嗎?想想挺可怕的。)
醫學之科學化,把人視作客觀化的對象,好處是有利於大規模推廣某種技術產品。但是走到今日,科學在醫學當中越來越遇到其能力或勢力的邊界——人類主觀意識。西醫也要講究「個性化醫療」了,也要經常提「尊重醫師的判斷」。中醫更是如此。
醫學不僅要尊重醫師判斷,而且還要尊重患者意願,比如對病危時是否做搶救,患者最好自己早做決策早表態(有些西方人在胸前紋身NO CPR 即 「不要心肺復甦」),患者對自己選擇如何死亡應該有決策權,而不是被動被插管搶救受折磨到生命最後一刻,這樣更多的人才可能有善終。過年了,才學習到傳統祝福「五福臨門」之第五福就是「善終」。希望中國有更多的個人和家庭不再想當然地把臨終決策權交個機器、數據和指南,讓錢財受累,身心受罪,祝願更多老人主動爭取善終,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TAG:譚亞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