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那些往事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以前是很多家庭必做的兩件事。現在禁放鞭炮了,就剩吃餃子了。
一個南方的朋友認為北方所有的節日都可以吃餃子,我也沒有反駁,畢竟還有句老話:「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破五餃子」在北京是千家萬戶的風俗,甚至可以造成韭菜和茴香的緊俏。餃子是我國的一種傳統食品,古時稱為餛飩。三國時期成書的《廣雅》記載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可見它在1700多年前就成了我國北方人民喜愛的食品。明朝以後,餃子曾一度稱為「煮餑餑」。清代人李光庭寫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有一首描述水餃的鄉謠:「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
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這一天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不同地域「破五」這天的過法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也不完全一樣。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求財也是初五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南方一些地方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過了「破五」,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舊時北京的初六凌晨四點多鐘,除了回民店鋪和西藥房外,其它店鋪,均由掌柜的(經理)帶領全體夥友們,給供在店鋪正中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上香叩首,然後將這些神碼、「錢糧」和香根請到當街,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子上一焚,謂之「送神」。
這時,鞭炮齊鳴,夥計們都猛勁地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屋裡屋外響成一片,謂之「響響噹噹,大吉大利」。這時便有乞丐們來唱「喜歌」,掌柜的少不得要賞他們幾個「喜錢」。在強烈的祝願氣氛中,店鋪打開了護窗板,露出了早已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
TAG:卦解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