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 迎財神拜財神
身及諸受用 三世一切善
為利諸眾生 無惜而行施
有善信問:
正月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世間都有迎財神拜財神的習俗,那麼,佛弟子是不是可以追求財富?
法師開示:
無始以來的貪心,使我們很容易對財富產生執著。佛弟子是不是可以追求財富?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有唯求自我解脫的聲聞眾,也有發願救度眾生的菩薩眾。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發心,有不同的追求。
中天竺大雄寶殿供奉的諸佛菩薩,都有施予眾生安樂的悲願,都會以不同方式救度眾生,所以,他們都是我們的財神。
比如,諸多善信在大雄寶殿諸佛菩薩前發心供奉了千餘尊摩利支天菩薩。摩利支天曾經發願,幫助眾生消災、除障、增福、得財、滿願,這位菩薩就是我們的護法大財神。
為了圓滿十方善信新春祈福納財之心愿,正月初五中天竺舉行迎財神接福法會,與信眾結緣。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首先要解決個人生計。與此同時,往往還肩負著家庭責任。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後代,為人子女者要贍養老人,這都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佛弟子要慈悲一切眾生,如果我們連身邊的親人都無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僅如此,作為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還有相應的社會責任需要承擔。如果我們連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都無法維持,本身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並加深社會對佛弟子的誤解。
除了以上這些責任和義務,身為佛弟子,還要具有助人為樂的情懷。在今天這個社會,貧富分化越來越懸殊,雖然部分人已達到了小康水準,但還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在邊遠地區,不少孩子因為家庭貧寒而失學,不少老人因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涼,這些人都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去幫助。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財力,才能為他們解決現實困難,提供生活保障。否則,即使有心幫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分不開的,沒有農民為我們提供糧食,沒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我們將寸步難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一方面,我們又要通過財富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學佛的人同樣需要財富作為生存保障。那麼,佛弟子應該如何追求財富呢?
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
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的力量為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就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也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倖心理去為非作歹。
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的需求、致富的機遇等等。
廣種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穫。
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恩田、悲田、敬田。
1.恩田
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
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
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
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
2.悲田
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
3.敬田
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這裡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來成就。
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里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
「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工巧明為佛教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
如法求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
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規範;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準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
法財甚於世財
作為佛弟子來說,除了追求世俗財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財。什麼是功德法財呢?那就是佛法。
在《華嚴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不僅供養如此,在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中,佛陀還處處以較量功德的方式,告訴我們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所以說,無論是供養還是布施,功德法財都遠比世間財富更為殊勝。
功德法財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卻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這善的種子還會不斷為我們帶來豐厚的饋贈。從這個角度來說,法財對於人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有形的錢財。
佛經中處處強調法財遠比世俗財富的重要性。因為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樹立人生的正確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可以幫助我們開發生命中無盡寶藏。成就智慧,成就無量功德,這絕不是物質財富能夠代取代的。
閱讀聞思獲利益,
點贊隨喜皆功德,
利益眾生廣結緣,
你我同種福慧田。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人生三十八件吉祥事
※柴灶熬制的臘八粥味道咋 歡迎您臘月初一來品嘗
TAG:中天竺法凈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