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余書林《時令、農事與民俗》系列散文/之《雨水》

余書林《時令、農事與民俗》系列散文/之《雨水》

雨 水

水汪汪的雨水姑娘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時令已是「九九」中的「七九」了。「七九六十三,皮襖脫的狗子穿。」這時,氣溫逐漸升高,雖然還有料峭的春寒,下雨的時間也可能多起來,下雪的幾率卻少了。當然,不是沒有下雪的可能.,「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嘛!這個時間段下的雪,俗稱「百陽水」。就是說這個時候下了雪,往後一百天左右,老天爺會降一場雨。這時下的雪越大,那時降的雨相應地也會大一些。人們往往以立春後下雪的大小,來預料今年夏天是否有大水。

農諺:「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這則農諺,說的是「雨水」節這一天下不下雨與莊稼的好壞舉足輕重的關係和作用。

《辭海》釋:「雨水」:在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開始。從此,雨量逐漸增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正月節。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水也。」

雨水時節也沒有多少農活要做,只不過是油菜要噴施一點花蕾肥,這點農活只要利用兩天早晚的時間,就可以解決。

這時,年的氣氛還沒有減退(或者正在過年),而且玩得更加紅火。過了上九(正月初九),人們拜年拜得差不多了,就想起了舞龍燈、耍獅子、劃採蓮船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玩龍燈也很有講究,名堂也多,有《二龍戲珠》、《九龍下海》、《斬金河老龍》等,舞龍的數量不同,玩法也不一樣。像《二龍戲珠》,就是兩條龍共一個「珠」起舞,兩條龍時而並列成「11」字,時而兩頭相向為「一」字,時而兩首相聚,排列成「八」字,時而兩尾相連,形成「V」字。總之時刻變幻著陣數和套路。龍燈要舞到二月初二才結束。這一天為「中和節」,也叫「龍抬頭」。是土地公公誕生的日子。這天晚上,人們把龍燈舞到河邊,撕下紙糊的龍頭龍尾,放在河裡事先準備好的一捆稻草上,燒過香紙後,點燃化掉——這叫放龍回龍宮(俗稱:化燈)。同時,卸下龍衣。日後洗凈放好,第二年再用。最受人們看重的要數草把子龍燈,據說,它有驅邪逐鬼的功能。當草把子龍燈進入人們家裡時,家裡有小孩的,大人們都要引著小孩從龍燈頭底下穿過,借龍的神聖,讓鬼神避開。

無論是玩龍燈,還是舞獅子和劃採蓮船都是民間藝人給村人拜年的一種方式。這個村子的龍燈(獅子、採蓮船)到哪個村子裡去玩耍,必定是友好鄰邦,那個村子首先是以集體的名譽(過去是姓氏家族,現在是村或者小組)來接洽歡迎。這些雜耍的隊伍先在集體的場合玩一會兒,再一家一家地玩耍。集體和個人都會拿出禮物和鞭炮來歡迎和招待他們。一個村子玩完後,村子裡還會留他們「下樁(吃一頓豐盛的酒宴)」。

鄉戲、皮影這時正在緊鑼密鼓地上演著。戲仔,皮影藝人這時拜年都拜的差不多了,有足夠的時間出來唱戲、耍皮影。江漢平原有「拜年拜到十七八,唱戲唱到麥子黃」的說法。有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兒),平時家裡的大人們看得緊,這些日子可以以看戲為借口,出來會見自己的相好。

隨便說一下,過去村裡的草台是怎麼搭建的。在唱戲之前,村子裡家家戶戶打場的石磙被集中到一個場子里,把它們豎起來作柱子,再在石磙上頭擱上一根根條木做骨架。台上要鋪的面板,一般都是採用村裡人家的大門。夜裡唱完戲,各家各戶再搬回家當門關。

唱過戲的村子,到了割菜子、麥子的時候,庄稼人會發現他們的莊稼地里有一塊一塊的菜子、麥子地里像打了磙的——倒覆在地上。這就是青年伢們多情的傑作。

所謂「雨水:正月節。中……」指的是雨水節,差不多在元宵節前後。正月十五古稱上元,夜謂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觀花燈的習俗。吃元宵,即吃湯圓。湯圓的諧音為團圓,象徵著團團圓圓。觀花燈即是在十五之夜,街上的店鋪門前都掛著一盞盞精製的燈籠。過去最好的花燈,要數那「跑馬燈」了。那時,有一些能工巧匠,做出一些或動物或花草的圖案,懸掛在燈籠裡面,藉助燈籠里蠟燭燃燒形成空氣對流的原理,使圖案活動起來。當然和現在的花燈相比,不知道要落後多少。如我市(潛江市)前些年連續舉辦的十五屆花燈節,展出的《文化宮燈》、《黃鶴樓》等花燈都是集現代科學和歷史文化於一爐的劃時代的精品花燈。甚至漂洋過海到國外參展過。

宋朝詞人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描述了當時的元宵節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元宵夜晚,江漢平原的鄉村還有「趕貓狗」的習俗。過去,江漢平原茅草叢深,野貓野狗常出沒農家,侵擾家畜家禽。這天晚上,人們(特別是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這一天幾乎是傾巢出動,)會出去放野火——趕貓狗,人們點燃去冬殘留在荒郊野外,或路邊、或坑塘旁的草叢荊棘,熊熊烈火燒得藏身於裡面的野貓野狗焦頭爛額,無處逃躥。

雨水節氣一過,農民們就要準備春耕了。

好,我們來看詩人王冕是怎麼描寫《雨水》的。

潤物甘霖細細聲,東風吹綠柳絲迎。

龍騰碧浪千河化,蛇舞清泉百態呈。

坦蕩麥苗滋長茂,嫩嬌杏蕾綻開榮。

戶家最解農田事,機器轟鳴陌野耕。

水月村人

用拙劣的筆、粗糙的文字、不通的語句:

傳承鄉風民俗 書寫古今傳奇

記錄遊走足跡 描繪人間百態

講述男女故事 戲說村野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月村人 的精彩文章:

余書林《談婚論嫁》系列散文/之《陪新娘出花、打報鑼》
余書林《時令、農時與民俗》系列散文/之《立春》

TAG:水月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