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鍾會謀反究竟是真是假?
一般認為,鍾會的謀反是因為私慾膨脹,野心太大。鍾會平蜀後,「威振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三國志。魏書。鍾會傳》)
?
鍾會
這段話是說,鍾會認為自己太了不起了,完全可以稱霸天下。即使造反的事情不順利,還可以屯兵劍閣,在西川自立為王,像劉備那樣割據一方。
? 《三國志》上還說:鍾會內起反心後,先是上表告發鄧艾謀反,令監軍衛瓘收檻鄧艾父子,然後同西蜀降將姜維結成同盟,準備殺死大批魏將,最後以五萬蜀軍為先鋒進攻長安、洛陽和許都。
史志上雖然言之鑿鑿,但歷史留給我們更多的往往是假相。
鍾會是曹魏後期著名的軍事家,司馬師評價鍾會「此真王佐材也」。司馬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率軍東征淮南毋丘儉和諸葛誕的叛亂時,鍾會一直跟隨左右,「時人謂之子房」,「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勛。」(《三國志。魏書。鍾會傳》)
是說,當時大家認為鍾會的軍事才能和漢初的張良好有一比,在戰略部署、戰役組織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這樣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在策劃謀反方面卻顯得十分弱智的,著實令人無法理解。
首先,鄧艾作為一方諸侯,不是鍾會想除就能夠除掉的,也不是想告發就能告發得了的。其次,如果真的鐘會想要謀反,正確的做法應該以魏將中的老部下為核心進行,而不會去與蜀國降將結成聯盟。再次,如果鍾會真的要調轉槍口進攻曹魏,也應該派熟悉地理的魏軍為先導,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的蜀軍去打前鋒。
如此弱智的計劃沒開始就被迫草草收場了。軍隊還未集結,軍人就嘩變了,鍾會和姜維也都被下屬殺死了。
根據鍾會的為人和一連串有悖常理的事件,我們只能認為鍾會的這段歷史同樣被人有意歪曲了。
?事實上,鍾會根本就沒有謀反的意圖和謀反的行動。鍾會出身名門望族,其家眷、親屬大多都在中原,鍾會謀反意味著什麼?鍾會剛剛立下平滅敵國的顯赫大功,是正常人都會想回朝圖個封妻蔭子,享受功名厚祿,更何況中原錦衣繁華,放著好端端的大好前程不享,在西川這等落後邊遠山區妄圖稱王稱霸,即使有姜維之助,但大多蜀人未肯歸附,如何「不失作劉備也」?
那麼為什麼大家要說鍾會謀反呢?很顯然,鍾會的謀反罪名是被司馬昭強加上去的。
司馬昭為什麼平白無故要誣鍾會謀反呢?
?事情還要從當年鍾會率十萬大軍出征時說起。當年鍾會率大軍出征西蜀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魏國一位叫邵悌的大臣來求見司馬昭,對司馬昭說,鍾會身率十萬之眾是否會對政府構成威脅呢?司馬昭說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
是說:等鍾會攻下西蜀,蜀人已經被打怕了,也就不敢再想作亂了,而派出的將士呢,也人心思歸,不會去反叛,所以大軍駐外不會出現問題。
司馬昭的話其實透漏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司馬昭像所有君主和權臣一樣對手握重兵的將軍早就心懷忌憚,害怕部隊謀反;另一層意思是,司馬昭不怕鍾會發動兵變的條件是寄托在鍾會與西蜀通過戰爭達到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
?
鍾會
但是伐蜀戰爭的結果卻與司馬昭的構想相去甚遠。大約是魏國的將領《孫子兵法》學得太好了,無論是鍾會還是鄧艾完全貫徹了孫子的「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的戰爭理念,在戰爭中,努力把戰爭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鍾會得姜維全師五萬,鄧艾呢,「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是說鄧艾的部隊,軍紀嚴明,歸降的蜀人都能重複舊業,百姓安居。
可以說,鍾、鄧兩位將軍把戰爭的精髓用到了極至,人民是擁護的,但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卻給司馬昭出了個難題。
鍾會、鄧艾手中的十餘萬人馬,再加上西蜀的降軍,總數不下二十萬人,二十萬大軍是足可以對任何政權摧枯拉朽的。司馬昭為防止鄧艾和鍾會擁兵自重,便給兩位將軍強加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司馬昭先說鄧艾謀反,讓鍾會解決鄧艾。但鍾會沒有行動,而是讓與司馬昭關係最近的監軍衛瓘前去抓捕鄧艾。
監軍衛瓘解除鄧艾武裝後,司馬昭騰出手來便開始解決鍾會了。
在具體行動上,司馬昭在魏軍內部用監軍衛瓘和將軍胡烈、丘建為內應,散布謠言,詐稱鍾會要謀反,企圖坑殺眾將,擾亂軍心;在外部採取大兵壓境的方式,威脅鍾會。鍾會在司馬昭的政治攻勢和內外夾擊下,被徹底摧垮了。最終被誤認為自己想謀反的親兵所殺。與鍾會在一起的以姜維為首的蜀國降將,也被假以謀反罪名捲入其中。最終寡不敵眾,姜維、張翼等都死於亂軍當中。
司馬昭在杜撰了鍾會謀反的事情後,為了把鍾會謀反的事描繪得更加令人信服,同時為了徹底消滅蜀漢原有的武裝力量,又把姜維夥同鍾會謀反的故事摻加了進來。鍾會根本就沒有謀反的意思,那姜維的詐降之說則更是無稽之談了。
※薩達姆怎麼被抓的?薩達姆和本拉登及卡扎菲什麼關係
※元始天尊的法寶有哪些?元始天尊和玉帝誰厲害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