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理《風濕,類風濕》

調理《風濕,類風濕》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因病機】

風濕性疾病是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嚴重影響其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損害。。

【病因病機】

病理變化為年少陽盛,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里熱為外邪所郁,流注關節、肌肉,氣血不利,發為風熱痹。或素體氣虛,衛表不固,風夾寒邪或濕邪,侵虛襲入,留於關節,郁於筋脈,氣血凝滯,而致風寒痹或風濕痹。邪郁日久,則由表及裡,由淺及深,由經絡而臟腑。如邪郁肌膚筋脈測見皮下結節。侵入營血,損傷絡脈,則見皮下紅斑。痹阻心脈,則見心痹。

此外,邪郁化熱,耗氣傷陰,每致氣陰兩虛之候。

1.外邪侵襲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其中以風為主,常夾雜它邪傷人,如風寒、風濕、風熱、或風寒濕、風濕熱等多邪雜感。由於局處、勞動環境寒冷潮濕,感受寒濕之邪;若外感風熱,與濕相併,或風寒濕痹,郁久化熱,而致風寒濕熱合邪,亦可痹阻經絡為患。

2.正氣不足

勞倦過度,損傷正氣,集體防禦功能低下,外邪乘虛入侵。或素體虛弱,或病後、產後氣血不足,腠理空疏,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導致本病。

3.痰瘀互結

風寒濕熱之邪阻痹經絡關節,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可導致痰、瘀的形成;也可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促使血津液運行無力,痰阻成瘀。痰瘀互結,亦可發為本病。

4.肝腎虧虛

發病日久,耗傷氣血,累及肝腎,虛實夾雜,亦可由經絡累及臟腑,出現相應的臟腑病變,如五臟痹、六腑痹、奇恆之腑痹等。

【聖原產品的使用建議】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留者去之,虛者補之」,但不可偏廢。正如醫家李士材所說:「治行痹者,散風為主,禦寒利仍不可廢;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

1.使用九清溫通疏通經絡,按摩病患部位;

2.使用仙蓉溫齊進行臍療,

3.口服清苓杞飲祛濕,

4.根據情況輔以其他產品

推拿按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穴位選擇

方法/步驟

1尺澤穴:位於人體的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

2曲澤穴:手厥陰心包經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3太淵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搏動處。

4大陵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5神門穴: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6天井穴:在上臂外側,屈肘時,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7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

8陽溪穴:位於人體的腕背橫紋橈側。

9陽池穴: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10商丘穴: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

11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12崑崙穴:膀胱經經穴,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13解溪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注意事項

首先點按肘部的尺澤、曲澤、太淵、大陵、神門等穴位各30-50次,力度以酸痛為宜,緩慢按摩。

然後是點壓天井、曲池、陽溪、陽池等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以酸、脹、痛為宜。

再後指壓商丘、太溪穴,用食指壓在穴位上,施以3-5公斤的力度持續3-5秒。施力過程要循序漸進,慢慢施加力道,不要突然用力下壓以免損傷到穴位,適得其反。

最後揉捏崑崙、解溪穴。活動肘部或者手腕在穴位上施加壓力用畫小圈的方式揉捏5分鐘,避免只在指尖加力。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原易道 的精彩文章:

TAG:聖原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