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雨水一到,春天來了!

雨水一到,春天來了!

今日雨水。時間是2018年2月19日,星期一,戊戌狗年正月初四。

正值新春佳節期間,喜慶的氛圍依舊濃烈,雨水的腳步已經悄然而至。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這裡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就是說,雨水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升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雨水正是九九歌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時節,春雨隨風潛入夜,柳絲含煙更怡人。

雨水一到,草木萌生,萬物復甦;雨水一到,春回大地,處處生機;雨水一到,你可聽見春天的腳步匆匆地來了!

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沁人的初春氣息激勵著身心。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春滿人間的景象。

春風帶著問候,春雨傳遞思念。新的一年,願你生活圓潤,幸福滋潤!

春雨

唐·李商隱

悵卧新春白袷衣,

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

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

萬里雲羅一雁飛。

詩中藉助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雲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初春小雨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詩人沒有繪畫的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蒼岩,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麼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詩時,彷彿是在看一幅水鄉春汛圖。

菩薩蠻

唐·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

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

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於天的江水上,卧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是何等的閑適自在。而且,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快心愜意的春日散步啊!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淡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人們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急問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好事近·夢中作

宋·秦觀

春路雨添花,

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

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

夭矯轉空碧。

醉卧古藤陰下,

了不知南北。

下了一場春雨,給人以浥盡輕塵的快感。春雨過後,春花盛開,又給人以無比絢爛的印象。花映山嶺,黃鸝啼鳴,整個山間出現一片明媚的春光,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何處無芳草 的精彩文章:

大愛無疆:動物與人類的奇緣故事
季羨林:喜歡和真性情的人交往

TAG:天涯何處無芳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