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春節餐桌上的干肉,各地風味不相同,你最愛吃哪一種?
文化
02-19
人類製作干肉的歷史大概有幾千年了,春秋時期,孔聖人收徒時,如果學生交不起學費,也可以用「束脩」十條來代替,這個「束脩」便是晾成條的干肉。如今,臘肉、臘腸、火腿、鹹肉,都是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
鮮肉變成干肉後,為何能保存很長時間不變質?這是因為細菌、黴菌等導致肉類腐敗變質的微生物,是通過液體滲透的方式來汲取養分,通常鮮肉的含水量在60%左右,而干肉只剩下不到15%的水分,微生物也就無法存活了。
盛行於江浙兩地的鹹肉,當地人也稱之為「家鄉肉」,選用豬腿肉或五花肉、用大粒海鹽加花椒炒香後陰乾。鹹肉配上冬筍和鮮肉,文火慢燉一小時,就成了「鮮」掉陸遊眉毛的「腌篤鮮」。
臘腸主要有廣味和川味兩種,廣味臘腸一般比較細,口味偏甜,是曬制而成;川味香腸比較粗壯,而且在腌肉時還加入花椒和辣椒,用松柏枝熏烤。
湖南熏臘肉常用稻穀、甘蔗皮、木屑,煙熏味重,顏色發黑;而四川臘肉則是用松柏枝、橘子皮等,顏色紅潤,還略帶松脂清香。
湖北、廣東的臘肉在太陽暴晒下,肥膘如琥珀,瘦肉似蜜蠟。
在青藏地區,每到入冬,人們就會殺牛宰羊製作風乾肉,把鮮肉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利用當地高海拔的乾燥冷風,自然風乾,連鹽都不需要加。
藏民喜歡直接拿刀子削著生吃,這也是風乾肉與其他干肉在吃法上的不同。
中國最有名的火腿,要數浙江的金華火腿和雲南的宣威火腿,薄薄兩三片,就能讓菜肴具備無與倫比的鮮味。它的製作過程也極其複雜,要選用一歲左右豬的整隻後腿,經過20多道工序,和長達10個月的製作周期後,才能成為「火腿」。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九龍九鳳鳳冠,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多次改名,變更日期,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春節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