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今天的中國人還爭相摸來摸去……
中
國
風
尚
我需要三件東西:愛情友誼和圖書。然而這三者之間何其相通!熾熱的愛情可以充實圖書的內容,圖書又是人們最忠實的朋友。
—— 蒙田
2月16日,河南洛陽,一寺廟內有一個「葯葫蘆」,被遊客們爭相撫摸,油光鋥亮,稱這樣能祛病消災。
2017年國慶期間,甘肅蘭州五泉山上,一尊西漢名將霍去病的雕塑被摸得油光鋥亮,每天上千人排隊就為了去摸一下。只因名字里有「去病」二字,以為可以祛病消災,很多遊客跟風而為。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但其中很長一段歷史是封建專制歷史。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會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從精神思想層面來說,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中國人構建了一個獨特精神世界,既有利於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又有利於老百姓滿足自身精神需求。
這一精神世界的內核,就是儒家所主張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核心價值觀。儒家倡導的這一核心價值觀,不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中間傳播,而是通過民間諺語、私塾教材、家規家風、社會習俗,等等,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轉化為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內化為中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
清朝初期社會和經濟比較發達,經歷過「康乾盛世」的階段,然而從乾隆末期開始,社會的經濟政治日趨落後。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生產力水平不斷下降,政治腐敗,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
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以後,按照革命派的設想,凡是國民,均應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孫中山和革命派希望民國的人民應該是一種全新的國民,樹立一種全新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孫中山還認識到物質文明是心性文明的基礎,「中國近代物質文明不進步,因之心性文明之進步亦為之稽遲。」
中國道德退步,就是因為民生不遂,如果能做到「衣食足」「倉廩實」,民眾就會「知禮節」「知榮辱」。至於說國民素質不高的問題,還有與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密切相關這樣的原因。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國家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投資程度。新加坡經濟的騰飛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取決於國家的大小,而取決於其所擁有的高素質人才的數量。國民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是短期效應。因此,提高國民素質應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來抓。
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人均GDP水平達到美國GDP的90%,並佔據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首位長達8年之久(1996年美國取代了日本的地位)。論資源,日本人說:「我們除了海水,什麼都不如人家。」論基礎,日本人又說:「戰爭留給我們的是一無所有。」是什麼原因使得日本一躍而起,而且勢不可擋?日本人自己說:「關鍵在於教育和人才。」
國民素質具體包括國民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審美素質等等。在上述諸要素中,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科學文化素質尤其是高新科技,是新世紀競爭的硬體要素,是真正的實力砝碼。
國民素質的這三大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決定了國民素質的主要方面。關於中國40後、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甚至是00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很多評論都認可了不同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心理學研究也都發現了不同年代出生人群在人生理想、愛情觀、婚姻家庭觀、工作價值觀、審美觀、消費觀等方面的文化認同差異。
例如,對不同年代的人來說職業觀有著明顯的差別,對20世紀50、60年代的人來說「工作即生活」,年輕一代更傾向於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年輕人對職業的認同和忠誠度總體越來越低。
現代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徑。
精神素質,亦即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系,包括民族性與全球性的兼容精神、人文精神、突破道德與經濟二律背反規律的道德規範。身體素質,這是物質基礎,它不僅決定了人的存在,而且決定性地影響著先天遺傳部分的智力素質。根據IMD的世界競爭力發展報告研究結果,國民素質與國際競爭力的相關係數在0.9以上,國家之間的競爭已從原來的產品競爭、加工競爭和結構競爭轉向國民素質的競爭。
接前面的文章,河南洛陽,一寺廟內的那「葯葫蘆」,寺廟裡的和尚說,這實際上是個塔尖,因為塔倒就放在那兒了,根本就不是什麼「葯葫蘆」。
至於西漢名將霍去病長壽嗎?不,他英年早逝。據記載,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暴病而亡,年僅24歲。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網易新聞
※來華外國人也有「垃圾」,但中國人也不要唯我獨尊
※川普可能精神不正常,無法勝任總統!
TAG:軍武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