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家筆下的年味兒

名家筆下的年味兒

GIF

年味兒,像清晨的薄霧,又像傍晚的炊煙,輕輕裊裊,飄飄搖搖,既看不到,也觸不到,當它走來時,只在我們心頭輕輕一拂,我們就知道,年來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年味兒呢,卻沒有人能夠說清……

年味兒在唇邊

由於年飯是團圓飯。就是這頓年飯,召喚著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員,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為了重溫昨日在一起時的歡樂,還是相互祝願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無礙和人壽年豐?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種甜蜜蜜的黏和劑罷了。那時,父親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鑽進他的陰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飯。他那時挨整,每天的懲罰是打掃十三個廁所。於是我們的年飯就有了另一層意願--叫他暫時忘了現實!

——馮驥才《年夜思》

從臘月二十三之後到年卅的日子裡,每一天都不能夠閑著,都安排好了關於年夜飯的密密麻麻的節目單。各家都忙忙乎乎,紅紅火火。準備了那麼多日子的各種美食,如同生旦凈末丑一起隆重登場,而其中的餃子,是必須要在鞭炮齊鳴中最後亮相的,那是年夜飯這出大戲裡梅蘭芳的壓軸戲。當然,最後再吃幾個素餡餃子(裡面必須包一個銅錢餃子以求吉利),這是年夜飯的尾聲,甩出的最後一抹高腔的餘音裊裊。

——肖復興《年味兒》

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來往,竹筒里抽籤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著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晒乾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著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誇。

——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

記憶里,過年的空氣中含著煎炒烹炸的濃香味。我們這裡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除夕一早,又要張羅包餃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著剁肉餡的聲音不斷從各家各戶傳出來……

——周友斌《過年的味道》

過年的心理是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以寓來年的豐足。備年貨時母親是重點。母親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來一直要為母親備足八樣年貨一一送上。大致是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還有津地吊錢,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乾鮮果品,生熟葷腥。母親今年九十高壽,應讓她盡享與壽同在的美好的生活與年意。

——馮驥才《春節八事》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燉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

——梁實秋《北平年景》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里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

——冰心《童年的春節》

今天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在閩南老家,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門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樣大的白糖年糕、紅糖年糕、鹹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棗」,做整盆的無香腸,還要換上新漿洗的窗帘床單,鋪上雪白的檯布。然後,要開始熱氣騰騰地忙圍爐的年飯。夜幕降臨時,大家便團團圍坐在圓桌前。外婆開始禱告,舅舅們開始祝酒,小孩子們開始整段整段地往嘴裡塞五香腸。媽媽和老外公開始悠悠揚揚地哼起鄉劇來。於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著走來,又噼里啪啦大笑著離去。

——斯妤 《除夕》

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瀰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裡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

——陳忠實《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

年味兒在耳畔

還因為放炮仗。小時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還是喜歡聽旁人放。有激動人心、什麼事情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感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始終不認為王安石的這幾句詩有多麼好,但是他的詩永垂不朽,變成了民族文化傳統中國心啦。

——王蒙《過年》

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著:「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要給百家拜年。出左鄰入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這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

文字上和口頭上的稱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謂之「廢歷」,輕之也;或者謂之「古歷」,愛之也。但對於這「歷」的待遇是一樣的: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

——魯迅《過年》

過年時還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裝財神和接財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吃餃子時,大門外就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快答覆,快答覆,你家年年蓋瓦屋。快點拿,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聽到門外財神的歌唱聲,母親就盛上半碗餃子,讓男孩送出去。扮財神的,都是叫花子。他們提著瓦罐,有的提著竹籃,站在寒風裡,等待著人們的施捨。這是叫花子們的黃金時刻,無論多麼吝嗇的人家,這時候也不會舍不出那半碗餃子。

——莫言《過去的年》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

——老舍《北京的春節》

年味兒在眼前

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歡樂而又莊嚴。闔家團聚包餃子,誰吃到包著制錢的餃子最有福,一年走紅運。院子里鋪著芝麻秸兒,小丫頭兒不許出屋,小小子兒雖然允許走動,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免得衝撞了神明。不管多麼睏乏,也不許睡覺,大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這叫守歲。

——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

大年初一凌晨醒來,趕早祭祀人家的鞭炮聲已經零星地響起。睜開眼,感覺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畫,新的窗花……還有抬頭就能看到的「抬頭見喜」、「身卧福地」的春聯。因為新春的到來,一切日常所見的平常東西都好像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都在眼中變得美好。

——周友斌《過年的味道》

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香火已經點燃,滿屋子的清香味。母親用鄭重的目光告誡大家,不準嬉笑,不能高聲說話,整個家裡的氣氛肅穆而又凝重。首先祭天地,其次是祭財神、祭灶神,最後才是祭祖宗。祭天地當然是最隆重,支一張桌子在當院,香要燒到五炷,放上各式的貢品:刀頭肉、乾果、饊子、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再豐盛一點還會有雞鴨魚,黃表、紙錢燒起來,母親一邊用根棍子撥弄著,一邊碎碎祈禱,可以零星地聽到「上天保佑」、「歲歲平安」之類的念詞。

——周友斌《過年的味道》

新正是一年復始,不準說喪氣話,見面要道一聲「新禧」。房樑上有「對我生財」的橫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萬事如意」的直條,天棚上有「紫氣東來」的斗方,大門上有「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牆上本來不大幹凈的,還可以貼上幾張年畫,什麼「招財進寶」,「肥豬拱門」,都可以收補壁之效。

——梁實秋《北平年景》

到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爺的日子,民間傳說這天晚上灶神爺要回天上彙報人間溫飽,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乾糧,巴結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當晚,第一鍋烙出的五香圓餅先獻到灶神爺的掛像前,我早已饞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圓餅咬起來,整個冬天都吃著包穀面饃,這種純白面烙的五香圓餅甭提有多香了。

——陳忠實《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

那些年年此時都要出現的圖案,一準兒全冒出來——松菊、蝙蝠、鶴鹿、銅錢、寶馬、肥豬、喜鵲、聚寶盆,誰都知道它們暗示著富貴、長壽、平安、吉利、好運與興旺。

——馮驥才 《年意》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聲才能鍋里下餃子,院子里放鞭炮,門框上貼對聯,小孩產們在餃子上鍋之前,紛紛給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要賞壓歲錢,男孩子可以外出,踩著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壓歲錢裝滿了荷包。

——劉紹棠在《本命年的回想》

「紅色春聯貼在每家門上,寫著:好運、快樂、和平、富貴、青春。因為這是個大地回春,生命、發達、富貴復歸的節日。」

——林語堂《慶祝舊曆元旦》

風雪夜歸,合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在路上,在碗中,在身上,在彼此對視的眼神交流中,只要細心體味,就能尋的到年味兒的蹤跡,年味兒便蘊藏在春節的點點滴滴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小虎隊重聚喚起青春記憶王菲復出驚艷全場
「科普中國網-科學用藥」專欄上線 探索科普中國與社團合作新模式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