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夏國滅亡在此一戰
東晉十六國後期,在北方建立割據政權的有北魏、夏、西秦、北涼、北燕等,其中北魏佔據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內蒙古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建都於 平城(今山西 大同市東北)。由於北魏能注意鞏固內部,吸取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知識,重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注意農業生產,因而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政權,由它統一北方的條件接近於成熟。當時阻礙北魏對西北地區統一的主要勢力是匈奴族赫連氏的夏政權。它佔據陝北、關中和內蒙古、寧夏、甘肅各一部分,扼制著北魏統一西北的戰略地帶。北魏為實現其統一北方的目的,必先滅夏。因此,魏、夏之戰即成為不可避免之勢。
北魏始光三年(426)九月,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聞夏主 赫連勃勃卒,諸子互相殘殺,局勢動蕩,遂遣司空 奚斤率兵4.5萬襲夏蒲坂(今山西 永濟西南),宋兵將軍 周幾率萬人襲陝城(今河南 陝縣)。十月,魏帝自平城(今山西 大同東北)出發,於十一月進至君子津(今內蒙古 准格爾旗東北黃河上),時值黃河封凍,遂率輕騎2萬越河襲夏國都統萬城(今陝西 靖邊東北白城子)。此城始建於東晉 義熙九年(413),夏國役使10萬勞力、歷時7載建成;城坦高約8丈,基厚30步,上廣10步,宮牆高約4丈,蒸土築就,錐不能進,異常堅固。夏主赫連昌見魏軍來攻,率兵出戰,敗退入城。魏軍於城北大肆搶掠,俘、殺數萬人,得牛馬十餘萬,因城堅難下,遂徙其民萬餘家而還。夏弘農太守曹達聞周幾將至,不戰而走。周幾長驅直入三輔(今陝西關中地區)。奚斤攻克蒲坂,並於十二月率兵進入長安(今西安西北),秦、雍(今陝西、甘肅一帶)氐羌皆降於魏。北涼主 沮渠蒙遜及氐王楊玄均遣使附魏。
次年正月,魏帝還平城,聞夏主命平原公赫連定率兵2萬往攻長安,遂下令大造工具,再謀攻夏。並於三月命高涼王拓跋禮鎮守長安,另遣將於君子津造橋。四月,魏奚斤軍與夏軍相持於長安。魏帝欲乘虛襲統萬,命司徒長孫翰等率3萬騎為前驅,常山王拓跋素等率步兵3萬為後繼,南陽王伏真等率步兵3萬運送攻具,另以將軍賀多羅率精騎3000居前為候騎,充當前哨。五月,魏帝留下龍驤將軍陸俟督諸軍以防柔然,自率眾離平城,從君子津渡河至拔鄰山(今內蒙古准格爾旗境)築城。
這時,拓跋燾突發奇想,打算巧攻統萬城,決定留下所有步兵,自己親率騎兵去進攻。所有大臣都認為步兵是攻堅主力,不可捨棄。拓跋燾力排眾議,說道:「用兵之術,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後用之。今以步兵,工具皆驚,彼必懼而堅守。若攻不時拔,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進退無地。不如以輕騎自抵其城,彼見步兵未至,意必寬弛;吾羸形以誘之,彼或出戰,則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軍士去家二千餘里,又隔大河,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這便是拓跋燾給群臣的理由。(《 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於是拓跋燾留下大多數大臣和所有的步兵以及輜重,以輕騎3萬倍道先行。
六月,魏帝率軍至統萬,分兵埋伏於深谷之中,以少數人馬至城下誘戰。夏軍堅守不出。魏帝退軍示弱,另遣5000騎西掠居民。北魏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誘固守之夏軍脫離堅城。夏主得知魏軍糧盡,且步兵未至,乃急率步騎3萬出擊。魏帝收眾偽遁,引而疲之。夏軍分兩路追擊。時遇風雨,飛沙蔽天,魏軍逆風,不利作戰。魏帝分出兩隊精銳騎兵為左右兩隊,繞到夏軍主力身後而順風擊之,大敗夏軍。赫連昌不及入城,逃奔上邽(今甘肅天水)。魏軍入統萬城,獲夏王、公、卿、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府庫珍寶、器物不計其數,馬5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與魏軍相持於長安的赫連定聞統萬已破,亦奔上邽。魏帝率軍東還,以拓跋素為征南大將軍,與執金吾桓貸、莫雲留鎮統萬。
拓跋燾賞罰分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拓跋燾成年後,頗識事體,生活十分清儉,討厭奢華。因此,在拓跋燾進入統萬城之後,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大怒說:「豎子之國,一個巴掌大的國家,竟敢如此濫用民力!如此奢華!怎能不滅亡!」有不少大臣向拓跋燾提出,加固京城的城防,並且加強城建。拓跋燾不以為然,說:「古人說得好:『在德不在險。』赫連勃勃造了那麼堅固無比的統萬城,最後不還是被朕攻滅,國破家亡。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戰場去打仗,而不是發動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牆。」而作為國本的軍事上的開銷,拓跋燾則絕不吝惜。
由此可見:夏國滅亡是於它的奢華殘暴是分不開的。
軍事上點評:此戰,魏太武帝審時度勢,見統萬城堅而不強攻,採取孤立統萬掃清外圍之策,並且極其善於騎兵野戰指揮,獲得較大戰果
※觀歷史上的今天:589年2月10日,隋滅陳朝,南北朝時代被終結
※他是南北朝第一猛將,先是遇上廢物君主,後是遇到叛亂主子,悲劇
TAG: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