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史海鉤沉:李治和武媚娘的 私情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電視劇中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是唐代一個頗為神秘的帝王。千百年來,他的身影隱沒在他偉大的父親和偉大的妻子之間,面目已經變得甚為模糊。

唐高宗是個昏庸無能、優柔寡斷而又懼內的君王,他開始是長孫無忌的傀儡,後來是武則天的傀儡。——傳統史家如是說。

唐高宗是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社會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醫藥法制方面成就斐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藥典《唐本草》,而唐律至今仍是中華法系的最高代表。傳統史家對他評價不佳,是因為他信任妻子超過大臣,並且差點做出傳位給妻子這種驚世駭俗之舉。——新派歷史學家如是說。

的確,細查史書便可以感知,直到永淳二年,武則天還一直只是一個能把握命運的人,而不是命運本身。掌握軍隊的各高級將領幾乎全是由高宗一手提拔起來忠於李唐的人:裴行儉、王方翼、劉仁軌……其中很多甚至是武則天的政敵,在此情況下很難說武則天能夠有效而全面地左右整個政局。然而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高宗擁有這樣的力量而竟然從不曾動用。也許,在他的眼中,她一直都是他的妻子,而不是他的政敵,除此之外難以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然而,即使是新派歷史學家也難以找到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高宗英武果斷而不懼內。 「仁弱」,這個性格軟弱的同義詞,是被各種身份各個階層的人用來形容李治的同一個詞。因為他的仁弱,太宗為此憂心忡忡。因為他的仁弱,長孫無忌認為易於控制而堅持立他為太子。因為他的仁弱,臣下為大唐的江山會否易姓而擔憂不已。至於懼內,那更是一件非理性的事情。一個人完全可以既聰明能幹又懼內,二者之間並不矛盾。且隋唐上承北朝遺風,高官顯宦懼內之事代代不絕,如隋文帝楊堅那般陰狠刻薄、對大臣輕則杖打重則滅族的帝王,也對老婆大人獨孤皇后怕得厲害,搞了個「二聖」出來,李治懼內,那又有什麼奇怪!

可是這仍然不足以說明李治的性格。

李治的性格,極其矛盾難解。一方面,他為人仁厚,向有長者之稱,在唐代帝王之中,他賞賜給臣下的東西是最多的。但另一方面,殺掉於自己有大恩的親舅舅,賜死毫無過錯的髮妻,囚禁迫害親生子女,命令樣樣都是他親手簽署的,手段又是何等冷酷!在這一刻,他可以毫無顧忌地在你面前流淚,表現出對你的深刻依戀和濃濃的戀舊之情,但下一刻就給你送來賜你自盡的詔書,這樣的「真情流露」,又是何等的廉價!治為水旁,他的性格就像水,水無常形,猶疑不定,反覆無常。如果他不是這樣的性格,我們今天看到的則天女皇,也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自始至終手握著最高權力的他,就像一個掌控著核按鈕的幼兒,儘管他無心發動也一直表現柔順,卻也無法不讓人神經緊張。不錯,武媚對他有絕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然而這種影響來自於情感或是慣性,而非來自於制度。這需要武媚有更超卓的智慧和手腕,但頭腦清醒如武媚,必會看到這種不穩定的控制所潛伏的危機。如果李治完全的蠢笨易糊弄比如中宗,那麼武媚也不必為了斷絕一切可能性而採用極端手段了。韋後專權又殺了多少人?並不是因為她比武媚更善良的緣故。可是如果他更英武果斷一點,武媚也就根本沒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武媚也可以說是他一手培養鍛鍊出來的。李治,的確是武媚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李世民的皇后,李治的母親長孫皇后

李治初次在歷史舞台上亮相,是在長孫皇后的葬禮上。時年九歲的他哭得十分傷心,引起太宗的憐愛,從此對他分外關注。他稍稍長大,溫柔的晉陽公主總會拉著他的手一直送他出門。那時候的李治,感覺就像個溫柔多情的白雪少年,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他身體一直很柔弱,人據說挺聰明,「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所謂「岐嶷」,是指聰明到特異,從他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來看,大致可以相信他的聰明,至於有沒有到特異的程度就難說了。文章和書法都還不錯,不喜歡儒學(這點一直讓封建史家很不滿意),而喜歡柔媚而艷麗的詩文詞賦。李唐皇族頗有音樂天賦,李治也不例外,自己製作《上元舞》,新譜了多章《琴歌》《白雪》等,從各方面來看,他都是個標準的乖寶寶。然而,越是小白兔乖乖,內心深處往往越深埋著叛逆的種子,——他愛上了父親的女人。

探究李治的心態,個人以為頗有戀母情結之嫌,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戀母反父的俄狄浦斯情結。據說過早失去母愛而又對此有深刻印象的男孩,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位母親式的可以照顧他、安慰他的女子,即「戀母」。而所謂「反父」,當然不是如俄狄浦斯那樣極端到殺掉父親,而是一種複雜的對父親既尊崇又反叛的態度,長期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而渴望去超越和突破。這表現在李治對於「父親的女人」異乎尋常的興趣上。除了武媚,李治還有一位徐婕妤,是太宗賢妃徐惠的親妹妹,太宗去世後,徐惠哀慕成疾拒絕醫治,其妹入宮來照顧她,徐惠死後,其妹便成為高宗的婕妤。據說,這位徐婕妤也是一位才女,人稱「女中班、馬」。我心裡陰暗地揣測這大概也是高宗某種隱秘情懷的流露,笑。其餘如登基後罷演歌頌太宗功業的《秦王破陣樂》達數十年,以及對親征高麗的非理性熱情,似都與此不無關聯,頗讓人懷疑是否高宗力圖走出父親陰影的外在表現。[1]亂倫的刺激,禁忌的突破,對父權的挑戰,幾種奇異的感覺混雜在一起,自有一種邪魅的吸引,何況武媚本身也是位才貌雙全而善解人意的女子。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電視劇中的武媚娘形象(范冰冰飾)

如果沒有那張「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的詔書,普天下沒有人知道,原來太子李治和才人武媚早在太宗皇帝身前就已經發生感情。「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嬪嬙之間,未嘗迕目。」常得在太宗身邊侍從應是確有其事,說妃嬪來往他連看也不看就可以當笑話聽了。不過從這些話推測,一般認為貞觀二十年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與武媚同在太宗身邊侍疾,兩人由此開始接觸的。那一年,李治19歲,武媚23歲。

當時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出身極為顯赫,為著名的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王氏自己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同安長公主以其美貌推薦給太宗,太宗對這個兒媳頗為滿意,曾稱她和李治是一對「佳兒佳婦」。但王氏似乎並不得寵,一直未曾生育。(對於父親意志的潛意識背離,俄狄浦斯情結的又一體現?笑。)得寵的是另一位蕭良娣,即後來的蕭淑妃。蕭氏出身齊梁皇族後裔蘭陵蕭氏,也是士族高門。貞觀末年正是蕭良娣寵幸最盛之時,一子二女都在這一時期誕生。然而,這仍然不能代替李治和武媚偷情的刺激。在曾經精明一世而今卻孱弱無力的父皇身邊,與他的嬪妾玩這種危險的遊戲,自有一種隱秘的快感吧。用「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有時偷得著有時偷不著」來形容李治的心態,是最恰當不過了。

李治和武媚娘的私情是怎樣開始的?李治為何對自己的髮妻冷淡

電視劇中的王皇后形象

至於武媚娘,大多認為她扮演的是誘惑者和投機者的角色,其中並無多少真情投入,只是因為在老子那裡尋不到出路,才轉到到兒子身上尋找機會。考慮到武媚是相當理性的女子,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個人以為其中未必沒有感情的成分。對於一個自負才貌卻長期遭受冷落的宮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貴的皇太子的垂青,想必會大起知己之感的吧!何況從晉陽公主對李治的依戀來看,他應該不是個討女人厭的男人。「我愛你的人,也愛(更愛?)你的權。」這種情況也是很普遍的呢。愛情本來便不是一種很純粹的情感,和佔有慾、性慾等密不可分,就算再加一點雜質,那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為何韓國熱衷於去中國化,還喜歡篡改歷史,這是自卑還是自負
害慘楊家將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誰?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