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日戰爭,戰場上為何極少出現日本戰俘?其實原因很簡單

抗日戰爭,戰場上為何極少出現日本戰俘?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世界各國交戰的軍隊里,如果陣亡的人數如果達到該部隊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時,該支部隊不投降是不可能的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公理。向敵軍投降,他們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保持榮譽的軍人。

但是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們寧願用最後一顆手榴彈沖向敵人或選擇自殺,也絕不投降。

因為一旦成為俘虜,他們在日本就再也抬不起頭來,連帶著他們的家人也會蒙受恥辱。這一信念直到戰爭的後期才有所動搖。所以在戰爭的前期,很少有大規模的日本戰俘,不論是士兵還是平常百姓。

因為在日軍的敵前逃跑,會馬上被射殺,而對於平常日本國民,則會被認為是累贅而處理掉,這可以從日本軍方曾經發布和執行過的一個命令中看出,「當日軍受到美軍攻擊時,日本居民的孩子,凡是 13 歲以下的將成為累贅,要處理掉。」

因而,那些已經成為戰俘的日本兵,往往是在戰場上已不能抵抗、身負重傷或失去知覺的時候被俘的。在剛成為戰俘的時候,日本戰俘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被認可的,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

他們不過是「奉行聖志」、「安慰聖上的憂慮」和「奉天皇之命去捐軀」而已。「天皇領導國民進行戰爭,服從是我的義務。」日本的戰俘在獄中,常常採取不合作對策,他們會與敵軍對抗到底。無論將受到何種刑罰,他們都會忍受,他們相信肉體上的痛苦不是可怕的,即使死亡,也不過是使他們的肉體不再得以行動罷了,而他們的精神是不會被輕易滅亡的。

日本人認為精神是一切,是永恆的;物質是次要的,是暫時的。日本的軍人問答手冊使用的口號是 「(敵人的)數量要以(我們的)訓練來抵擋,(敵人的)鋼鐵要用(我們的)肉彈來碰撞。」便是最好的體現。

即使在戰爭後期,戰俘、甚至那些希望日本在這場毫無希望的戰爭中儘早失敗的戰俘也都確信轟炸不能使國內的日本人喪失士氣 。因為日本人的這種信條已經更植於心中。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但在正義面前,他們註定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史拾貝 的精彩文章:

此戰血戰33天日軍4換指揮官,軍長命令:不考慮人道!不要俘虜!
此人出生日期同皇帝一樣,皇帝大怒:殺了!抓來一看暗喜:有賞

TAG:趣史拾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