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湘軍是清朝晚期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清朝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兵,在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興起後,已經衰落。咸豐皇帝無奈之下令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以鎮壓太平天國。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湘軍

1852年(咸豐二年)11月,因母喪回湖南湘鄉(今雙峰縣)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接到清政府「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的詔令。經過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等人商談,曾國藩認為綠營兵訓練不精,不足與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湘軍。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曾國藩(圖片來源於東方IC)

曾國藩在長沙經收編、招募,編練成八個營。在衡州組軍,不但擴編了陸營,還創建了湘軍水師。

曾國藩採用並改進了明朝戚繼光的「束伍」之法來編練軍隊,採用營、哨、隊三級編製。每個營編營官1人、哨官4人、勇丁500人,另配備長夫180人,每營合計685人。湘軍的營制,分為陸師營制、水師營制、馬隊營制三種。營官由統領選拔,哨弁由營官選拔,什長由哨弁選拔,勇丁由什長選拔。曾國藩以營制編製軍隊,目的是使軍隊能絕對聽命於他。

曾國藩倡導忠君衛道,主張用儒家學說治理軍隊。經過一年的努力,曾國藩在湖南組建了一支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特色的湘軍,開了募兵制代替世兵制之先河。其時,全軍大約有16000人,是一支富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統率湘軍從衡州出發,北上抗擊太平軍。在清朝正規軍被太平軍擊垮後,湘軍擔負起同太平軍作戰的重任。這時候的湘軍已經成為清廷擊敗太平軍的唯一希望。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左宗棠

1860年(咸豐十年),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左宗棠為「襄辦曾國藩軍務」。後來,由曾國藩一手提拔的李鴻章又招募組建淮軍。經過十年余的艱苦作戰,太平天國最終毀在湘軍、淮軍手裡。而這時的湘軍,人數已經發展到30餘萬人,實力強大。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李鴻章

除了對內穩定政局外,在對外作戰中,比如左宗棠收復新疆,湘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有了湘軍,晚清一度出現中興之景象。就是這支軍隊,造就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中興名臣的地位。而曾國藩對湘軍擁有極大的指揮調度權,自成派系,因此湘軍已成為湘軍諸將的私家軍。湘軍的「兵為將有」,實為近代北洋軍閥的起源。

湘軍:造就曾國藩等中興名臣;北洋軍閥的起源;最終被解放軍消滅

彭玉麟

湘軍殘部,後來被蔣介石改造成為半中央軍。至1949年,半中央軍的湘軍被解放軍徹底消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