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貴有魚賀新年

富貴有魚賀新年

富 貴 有 玉 魚

魚,是中國古代玉器最常見的題材之一。玉魚出現時間較早、流行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清代,歷經數千年的變化,形成了各時代鮮明的風格。時逢戊戌新春,特對玉魚的發展演變進行綜合論述,借玉魚美意,恭祝各位朋友吉慶富貴,連年有餘!

一、新石器時代

以玉石作魚者,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但數量極少,僅在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存中有零星發現。

紅山文化作品,如阜新胡頭溝出土綠松石魚:一對,左:長2.7厘米,右:長2.5厘米,兩件造型、質地相同;表層為綠松石質,背面為黑色石皮;薄片狀,圓頭,背微拱,腹鰭凸出,翹尾,身光素無鱗,頭部鑽一孔示目,兼供系佩之用。

巴林右旗那斯台也出有紅山文化玉魚:長4.3厘米;淺綠色螢石;扁圓錐體,頭圓,頸部有一周陰刻線,似魚鰓,雙目對透成孔,口部呈凹坑狀,體左側琢有一條溝痕,右側為兩條,以作魚鰭,尾端漸收為鈍尖形。

良渚文化作品,如餘杭反山出土玉魚:長4.8、厚0.7厘米,近圓雕,橫截面呈橢圓形,魚身較寬肥,腮部浮雕,陰刻圓眼,歧尾,以陰線刻飾尾鰭紋,腹下有對鑽而成的穿孔兩個。

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南一北兩個考古學文化的玉魚雖有差異,然亦存共性:尺寸較小,造型簡單概括,僅為抽象的仿生形態,可以大致識別出魚形,具有明顯的頭、目、鰓、身、尾,但魚鰭不甚突出,且不見魚鱗。

二、商代

商代,是玉魚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此期玉魚無論在數量、類型,還是工藝水平上,都超過了新石器時代。商代主要以陰刻結合片切割工藝,表現魚的側面形象,達到了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魚造型簡約洗鍊,風格寫意抽象,重點抓住頭部的特徵,予以誇張表現,僅可大致識別出魚的整體形貌,然具體細節則不夠寫實,可謂「抓住重點,不及其餘」,「神似而形不似」,這是典型的象徵主義處理手法。

滕州前掌大出土

安陽殷墟出土

玉魚通常為薄片狀,形制較小,通常為5—8厘米,超過10厘米者較少。造型主要包括直身和跳躍,且魚體有肥瘦之分,大體分為五類:即直身,體較寬;直身,體狹窄;直身,體胖圓;跳躍狀,體較寬,不甚彎曲;跳躍狀,體細長,彎曲劇烈。其中跳躍狀的玉魚多為環形玉器,如玉璧、玉環、有領玉璧、有領玉環、玉璜改制而成,即依託原器之弧彎表現魚跳躍的造型。

安陽殷墟出土

滕州前掌大出土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魚嘴主要有三種:其一,最常見,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若「T」形,用一道粗線或小三角形豁表示微張的口部;其二,上吻下鉤;其三,鈍尖狀嘴。魚鰓以弧線刻飾。

眼通常為斜刀琢成的大圓眼,亦有重環形眼、以孔代眼及省略魚眼者。

滕州前掌大出土

魚的身、尾分割明顯,且常有凸齒狀界欄。尾形主要有三:其一,斜刃刻刀形;其二,末端扁薄若刃,中有「V」形小豁,尾尖略翹,狀馬蹄;其三,勺形;第二種尾部表面偶有雙線捲雲紋裝飾。

滕州前掌大出土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背鰭和腹鰭用平行斜陰線表示,刀工粗獷有力,也有背鰭雕成扉牙狀或以三角形紋作背鰭者,但頗為稀見。魚體大多光素無鱗;有鱗者,通常以斜刀法雕琢的重疊弧線紋作鱗。玉魚有一孔或兩孔,獨孔多為魚口或眼,雙孔分別位於口部和尾部。

青州蘇埠屯出土

安陽殷墟出土

三、西周

西周玉魚數量很多,主要流行於早、中期,至西周末期已式微。西周玉魚受前代影響甚大,基本承襲晚商之風格,但西周造型趨於程式化,中規中矩,不及商代生動靈活。

長安張家坡出土

此期尺寸較大,長度超過10厘米者很多。晚商的胖圓玉魚已消失。西周中期新增一種造型:魚尾下擺作躍起之態,但尾端同魚腹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魚體彎曲不甚,整器仍筆直,應為弧曲跳躍狀玉魚的簡化造型。另外,西周時期還出現大量素麵玉魚,似為有意簡化的制式。

濟陽劉檯子出土

長安張家坡出土

魚眼多為斜刀琢成的大圓眼。魚嘴主要有兩種:其一,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接近商代的「T」形嘴,然此期吻前端通常磨薄作刃狀,且不少省略表現微張口部的粗陰線、豁口;其二,吻上端尖翹,前緣向下漸內收,下端漫圓,前緣有「V」形開口,吻下雕有一凸齒,似為腳爪,此類嘴形乃西周玉魚最典型的特徵之一。除單弧線魚鰓外,雙線腮亦常見。

岐山賀家磚廠出土

長安張家坡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玉魚的鱗、鰭形態同晚商相近,但鰭、尾線紋頗為銳利、細密,可見琢磨工具較晚商更加薄銳。此期身、尾過渡自然,不見界欄;魚尾較寬,末端平截,扁薄若刃,中有「V」形小豁,尾尖略翹,狀馬蹄,魚尾所佔整長之比重有所增加,有甚者可達到二分之一,商代的斜刃刻刀尾和勺形尾已不再流行。鑽孔除位於口、尾部外,新增置於腦後、脊背的孔。

三門峽上村嶺出土

寶雞茹家莊出土

四、東周秦漢時期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東周時期的玉魚較為罕見,僅出現於春秋時期,玉魚尚有西周遺風,戰國時期罕見玉魚。春秋玉魚造型簡化,動感較差,多為直條狀。魚頭圓鈍,多以小三角形豁表示微張口部。魚眼為小圓環形,皆用淺細陰線琢出。體表多光素,僅見個別作品琢有龍首紋,這些紋飾與玉魚的造型沒有直接關聯,僅在表面以規則的布局起到了裝飾作用而已。魚尾甚短,作梯形。

鄖縣肖家河出土

鳳翔南指揮村出土

秦漢玉魚不多,其風格大體延續春秋時期,迄今所見,均為直條形,較厚,狀草魚,造型規整,比例協調,但動感較差。魚頭呈圓弧形,嘴略尖,前端多磨平。小圓眼。魚鰓多以綯索紋表現。魚鰭不凸出體外,用小撮直陰線表示。有鱗者體表為扇形鱗片。梯形短尾。魚體細節均用淺細陰線刻劃,工藝較隨意。

廣州華僑新村出土

五、宋遼金時期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罕見玉魚。及至宋代,有關魚題材的玉器復又大量出現。此期玉魚的造型,打破了程式化的藩籬,造型豐富,形神兼備,風格寫實,生活氣息濃郁,出現了不少具有繪畫效果的作品。宋代,可謂玉魚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峰階段。

國家博物館藏

宋代玉魚通常採用半圓雕結合鏤雕工藝製作,富有立體感。造型主要有細長身、胖圓身兩種,多為跳躍、遊動狀。細長身玉魚頭部尖小,胖圓身者頭部肥大。

定州靜志寺塔出土

魚口微張,多有弧形唇線。魚腮以斜刀碾琢的寬弧線表示,具有一定層次感。眼形主要有三種:實心鑽磨成的小圓坑點,薄璧管鑽套打的細紋環,多條陰線拼接成的圓形。

國家博物館藏

體表多光素無紋,亦有網格狀鱗。魚背鰭豎立,腹鰭、臀鰭俱備,均凸出體外,呈擺動狀。尾部上翹,明顯分叉。鰭、尾表面均陰刻整齊的陰線紋,凡鰭、尾邊緣,多雕作鋸齒形。玉魚常有荷蓮、水草、谷穗等物陪襯,陪襯物居於畫面的次要地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遼金時期的玉魚受宋代影響甚大,但其質感、動感以及精美程度均遜於宋代玉魚。

奈曼旗青龍山鎮出土

喀喇沁旗吉旺營子出土

綏濱中興出土

戶縣張良寨出土

六、元代

元代玉魚,形成了傾向性之品類,主要仿生自鱖魚。其造型頗為寫實,充分反映出鱖魚作為肉食動物的矯健、兇猛形態。魚體平扁,腹部寬闊,身形矯健,整體具有遊動感。在魚體關節之處和魚、陪襯物交接部位通常採用深雕重刻,這是元代不同於其它朝代的特殊刀法,為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國家博物館藏

魚頭較大,闊口微張,厚唇凸起,下唇突出,嘴角向下方拉長,呈地包天狀。魚眼多為斜刀碾琢的圓圈,線槽粗重,且通常在圓圈內加琢一道弧線,從而形成一個月牙形的眼皮,俗稱「雙眼皮」;亦有浮雕圓眼。

國家博物館藏

魚鱗用直陰線縱橫交錯而成的細密菱格紋表示,線條深峻粗獷;也有的玉魚體表光素。魚鰭較為完備:頭後側多有胸鰭,此為前代所不見,除浮雕、線刻的完整胸鰭外,有不少在眼眶下刻劃一根延伸到腮部的曲線以作簡省的胸鰭;腹鰭緊貼腹下,臀鰭舒張,背鰭發達聳立,剛直如刺;表面皆琢粗陰線表示鰭骨,線條粗獷有力。

國家博物館藏

寬尾上翹,狀芭蕉葉,尾寬約佔魚身三分之一,表面裝飾放射狀鋸齒紋或直線紋。凡鰭、尾之邊緣多琢作齒形。單體玉魚的背腹之間,常對鑽貫通天地孔,可穿系綬帶作佩飾之用。

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

九、明代

明代玉魚較為多見,種類比前代更加豐富。早期尚有元代遺風,中晚期作品顯的呆板,缺少活力,不夠生動寫實,造型趨於圖案裝飾感。明早期通常摹自鱖魚、鯉魚,中晚期又增鰱魚、鯰魚之形。明代玉魚的造型以靜態基調為主,魚體伸展、尾部微翹為最常見造型,其僵直、臃腫,似板塊。

湖北省博物館藏

魚口微張或抿口;下唇較短,前突不甚。上唇之後或有鼻孔。眼形主要有四種:其一,砣工陰刻不規則圓形;其二,管鑽圓眼,系厚壁管鑽套打而成的正圓形,槽痕粗深;其三,連環眼,由兩個管鑽圓環相連而成;其四,日月形眼,在正圓形眼珠外有一月牙形眼皮,狀日月之態。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藏

魚身自腮到尾部常橫貫一長線,鱗紋有時僅分布於上半體。陰刻網格紋為明代最常見魚鱗,零星點綴的陰刻*紋、米字紋、三角形紋、平行三線紋亦較流行。

武漢市博物館藏

胸鰭消失,腹鰭、臀鰭頗小,多作槳形和花瓣形,通常收攏,緊貼魚身。背鰭很窄,邊緣常雕成連弧波浪形或鋸齒狀。尾形有兩種:其一,扇形,邊緣為波浪狀或光滑,表面陰刻五到七組草葉紋;其二,分叉甩水狀,其分叉幅度較大,表面陰刻鰭骨。

安徽省文物局藏

明代玉魚常見銜蓮梗者,身旁附水草、蓮葉等物,蓮葉較小,內凹如盆,邊緣少見翻卷;水草、蓮葉等陪襯物有時陰刻在魚體表面。

天津博物館藏

十、清代

清代玉魚存世量很大,造型各異,主要摹自鯉魚、鱖魚、鰱魚、鯰魚、金魚等,其中金魚為本期新增特色。清代玉魚,尤其中期作品,有大量圓雕而為者,其風格寫實,造型逼真,形體結構比例關係把握準確,肌肉得以突出表現,同時還強調細節的具體刻劃,浮雕陽線運用廣泛,具有強烈的造型美、質感美,但大多缺少動感,顯的呆板。清代晚期玉魚則優劣不一,常見片雕作品,其工藝粗糙,造型簡化概括。

湖北省博物館藏

訥河團結屯出土

此期玉魚眼形主要有五種:其一,砣工陰刻不規則圓形;其二,圓凸眼;其三,陰刻環形眼珠,圓廓外陰刻一道短弧線表示眼皮;其四,管鑽圓眼,但刻痕不及明代粗深;其五,米字紋或*紋作眼。小嘴微張或閉口。鋸齒狀腮較流行。

安徽省文物局藏

魚鱗主要有三種:其一,繁密、規整的扇形鱗,鱗片上常陰刻一道短直線或隱起一道凸棱;其二,陰刻網格紋鱗;其三,陰刻「*」紋或米字紋,紋樣刻痕粗深。體表常陰刻一道橫貫腮尾的長線。腹鰭、臀鰭很小,多為花瓣狀,緊貼魚身;背鰭窄甚,邊緣常雕作葵口形或鋸齒狀;魚鰭表面的鰭骨紋多用減地陽線表示。

北京頤和園藏

湖北省博物館藏

魚尾大多美化誇張,以花瓣形最多,其分叉幅度大,有兩瓣、三瓣之分;三叉葉形尾、葵口邊緣的扇形尾亦較常見。尾表面的鰭骨常用浮雕陽線或雙鉤陰線表示。

昆明劉家山出土

狗年大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玉鑒定秘籍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玉鑒定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