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大妥協與歐洲政治的轉向
孫興傑專欄
默克爾的組閣危機算是結束了,大聯盟再次成為德國政治的選擇,但是默克爾為了這次大聯盟卻付出了非常「痛心」的代價。雖然她否認自己的權威在下滑,但是德國越來越與歐洲政治方向合流了。默克爾的大妥協保持了德國政治形式上的「和諧」,但是德國政治的結構已經悄然變化,她的權威已經沒有2016年「黑天鵝」之年那般備受矚目了。
大選之後,默克爾的組閣延續了4個多月,為了能夠與社民黨「聯姻」,她交出了財政部這一核心的部門,默克爾比較欣慰的是總理府還在自己手中。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她表示不會提前大選,同時也表示會讓更年青一代進入大聯合政府,也就是說,默克爾的同齡人們已經提前進入了「後默克爾時代」。有反對黨就批評默克爾為了總理的位子而偏離了基民盟的主流價值。
默克爾大妥協的結果是默克爾有了第四個總理任期,可以成為戰後德國歷史上非常有歷史地位的一位總理。大妥協的背後是德國政治基本盤的變化,所謂的「大聯盟」的政治支持率逐漸走低,這其中有兩黨聯合執政而同質化的原因,政黨的左右界線越來越模糊,這也是為什麼社民黨在大選之前就「立志」不再組建「大聯盟」的原因。除此之外,選擇黨的崛起意味著德國政黨版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作為政黨標識的不再是政策的左或者右,而是建制派與反建制派,這幾乎是最近十年來民粹主義興起的一個核心標誌,德國,已經不可避免地捲入到這樣的政治螺旋之中。
默克爾的大妥協以及大妥協的成功都是這種政黨版圖變化的結果,之前自由黨拒絕與默克爾聯合組閣,而選擇黨要做最強大的反對黨,阻擊默克爾,因此,不跟社民黨聯合執政,就意味著重新大選。而社民黨能夠拋棄原先的「誓言」而與默克爾「再續前緣」的原因在於,即便不與默克爾聯合組閣,社民黨的基本盤也會被繼續蠶食,導致社民黨慘敗且可能跑模塊化的根源是這種政治結構的變化,社民黨的主要的競爭對手不是默克爾,而是選擇黨以及目前德國社會的變化。通過聯合組閣的談判,社民黨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外交部、財政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家庭事務部、司法部和環境部盡數在社民黨手中,因此,有人認為,默克爾第四個任期會打上非常深的社民黨的色彩。
默克爾承認做出的讓步有些大,但是她認為這是為了德國做出的讓步。當然,這其中也有默克爾的自信,畢竟她依然是總理,現在德國的確找不到另外一個人可以將基民盟、社民黨以及極右翼政黨整合起來,或者說能夠在這樣的裂變議會中執政。默克爾可以嗎?有人預測這屆大聯盟的政府會提前結束,但默克爾承諾自己不會提前下台。如果默克爾通過政策調整可以實現對選擇黨的逆襲的話,可能會達到目標,畢竟大聯盟的支持率從2005年的70%到了現在的56%,如果下一個四年任期,聯合執政的三個政黨,每個下跌2%,意味著德國不再有主流政黨了,那麼右轉將是難以避免的方向。
對於德國而言,這次大選以及默克爾大妥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德國的國家身份、國家的方向需要重新界定,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需要重新塑造,包括默克爾在內的主流政黨對德國社會的變化存在一定的「誤差」和失真。而德國在歐洲的角色和實力也需要重新校準,「德國問題」也就是德國與歐洲體系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退場。此次默克爾的政府可以說是多元聲音的集中,既有社民黨相對寬鬆的財政政策,也有姊妹黨基社盟對移民更加嚴格的姿態,這樣的組合可能導致決策比較渙散,甚至會產生決策危機,但是也有利於調適德國社會、歐盟以及執政黨之間的關係,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的德國可能會在歐洲政治轉向的關口帶來一種選擇,既不同於法國,也不同於東歐國家。
(作者系國際關係史博士)
※神劇又來了,哀嚎一片!關曉彤你是不是對風情萬種有什麼誤會
※「奶奶」毛衣火了,手工針織&手工鉤花家紡跑來蹭熱度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