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里的「中國年」

記憶里的「中國年」

春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銘刻在內心的情懷。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會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辭舊迎新,告別過去,對嶄新的一年充滿期待。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過去人們都是怎麼過年的。

1.記憶中 過年就是送灶王爺,吃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這一天就是小年了,祭灶、掃塵、吃灶糖,都是必不可少的。

糖瓜是漢族傳統年節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也是孩子們最愛的吃食。冬天天氣嚴寒,糖瓜凝固的更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在那時是孩子們不可多得的小零食。

2.記憶中 過年就要穿新衣

人們會用新的事物來給自己一個好的開始。而過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項。

記憶中,每年春節就有穿新衣的習俗,到現在也依舊如此。那時的新衣是媽媽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不僅僅代表著除舊迎新,更是承載著母親對於孩子的期望與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新的一年中丟掉過去,迎接好運。

3.記憶中 過年就是放鞭炮

記憶中,家裡在過年的時候會買很多鞭炮,三五個孩子結伴將鞭炮纏在一根長棍上,挑著點燃;或是乾脆放在地上,用點著的木棍兒去點燃。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起,孩子們捂著耳朵歡快地笑、飛快地跑開。忘不了那時煙霧瀰漫,紅紙滿地的熱鬧場景;也忘不了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孩子們一大早去撿拾鞭炮的時光。

4.記憶中過年就是貼對聯

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過年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莫過於精心準備幾幅賀歲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記憶中每到臨近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備齊文房四寶,請家中長輩執筆寫上幾句吉祥話,挽上一副對聯,饋贈家人和鄰居。每一副對聯都淳樸又有質感,一筆一划,都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5.記憶中 過年就是貼窗花

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貼上自己親手剪的窗花,一下子就有了過年的氣氛。

窗花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遍的品種。

那時,老人們盤腿坐在窗前,一手拿紅紙,一手拿剪刀,這邊修修,那邊改改,不一會兒,「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一張張寄託著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剪紙作品就呈現出來了。

過年貼窗花以其特有的誇張手法將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6.記憶中 過年就是一張合影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新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

小時候的全家福里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那時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清閑下來,換上新衣,收拾妥當,招呼全家一起趁著過年拍張全家福,記錄下家中每位成員的變化。

7.記憶中 過年是購置年貨

每到過年前些天,小鎮上的集市就格外熱鬧。那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在擁擠的街道上穿行,一趟趟地把年貨往家裡拎,魚、雞、蔬菜、瓜子、花生、糖果……每去一次都會滿載而歸。總之,不把春節期間需要的年貨買齊,「年集」是趕不完的。

年貨的食材買齊了,家裡的老人就開始著手加工。過了小年,家裡人會連續好幾天蒸饅頭、炸藕合、做臘腸、包餃子……這是孩子們最解饞的時候。

8.記憶中 過年是包餃子吃年夜飯

年夜飯可以說是春節的重要內容了,年夜飯的菜肴,是一年中最多的,葷的素的,涼的熱的都有,更是因為如此,孩子們進了「臘月」門,都扳著指頭數著過,也只有那時大人才不會過多的約束孩子們。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響起,此時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

年夜飯的重要之處還在於這個晚上是合家團圓的良辰吉日。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見一見朝思暮想的親人。

記憶中的春節年味兒十足,春節也是最讓人盼望的節日。通過這些老照片,讓我們穿越回了過去,用心感受中國年的溫暖與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河北 的精彩文章:

系列廣播劇《白洋淀故事》52期:十二虹橋色映天

TAG:新華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