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崇拜:為什麼扮演火狗的少女必須是未婚?
原標題:狗崇拜:為什麼扮演火狗的少女必須是未婚?
「舞火狗」,是中秋團圓節舞蹈,也是一種奇特的民族風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這天,是瑤族的「團圓節」,要舉行傳統「打歌堂」活動。
「打歌堂」有祭祖——祭拜峒主公以及「舞火狗」、男女對歌等部分組成。「舞火狗」是這一活動的主體。
「舞火狗」既紀念「再生之母」,又是少女「成年禮」。相傳這舞蹈祭祀至少已有三百年歷史,成為廣東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舞火狗的服飾道具主要有線香、竹笠、黃姜葉、山藤。黃姜葉,是一種野生在山溪邊的植物。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晚上,明月當空。未婚瑤族姑娘飯後集中在公屋,包黑布頭巾、戴斗笠,穿藍布鑲花邊大襟上衣和中式褲,由兩位年長「有福分」和「好命」的婦女給她們手臂、腰部用山藤綁上採集來的黃姜葉,綴成裙子狀,葉間插香,赤腳扮演「火狗」。
據當地的瑤族老人說,古時候瑤族祖先沒有布衣服,只得用黃姜葉遮身。用黃姜葉表演就是為了紀念先人生活的艱辛。
由此可見,「舞火狗」是淵源甚古的祭祖舞蹈,並有圖滕崇拜的歷史投影,其社會內涵與祈求本氏族的子孫昌盛有密切的關係。在全國的少數民族當中,保留這種原始風味的服飾也是絕無僅有的。
然後,戴上四方插著香火的竹帽,雙手也各持三支香。插在樹葉衣裙上的「香火」不必由姑娘自己去購買,而是到本村本寨去募捐湊集,各家也於八月十五之前早做準備,樂意捐贈。
扮演「火狗」的姑娘人數不定。
由於祖先崇拜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所以一開始祭拜先祖儀式由村裡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主持,由長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後,姑娘們由高到矮排列成對,先在祠堂奉上狗糧袋,點燃香火,叩拜峒主。
村裡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開始向少女們傳授成年後有意義的一課,教育她們成年之後要有仁慈母愛、尊老愛幼、賢能儉樸的好品德。
個別村寨的火狗隊除了要叩拜本姓氏的族祖外,過去還要到上建峒最大的峒主公廟去迎請最老最尊的峒主爺「譚仙公」,俗稱「接亞公」。
曾在藍田白石山水口處,即現今藍田中學建有「峒主爺」廟。廟宇有三間,進門樓有天井,天井後為正廳,正廳後壁置「譚仙公」神象,左右分列護佐「山同主爺」的文武神位,兩旁廂房內,供有佛神、禾花仙女、菊花小娘、牛皇爺等36個神位。
供奉的「譚仙公」是一尊男性石刻座像,其形象為寬額大耳、唇下生須,身穿右衽大衫、腿系綁帶,其體態造型跟清以前的官宦人物的塑像相仿。這些祠堂里的峒主和本姓氏的族祖均為男性。
但是現在的「接亞公」只作象徵性的迎請,即不抬神牌,只貼張紅紙,寫上「譚仙公」神位,供奉於祠堂拜祭,以祈求生產風調雨順,生育上得有子和峒內安寧。
火狗隊拜祭完本姓氏的族祖和峒主後,即由領頭的姑娘率領,從祠堂再到村裡地塘,圍著地塘舞拜幾圈,招來群眾。
這期間,少女們雙手持香於提襟位,虎口朝外,便步走,雙手不擺動;叩拜時,做準備,站正步,虎口向上成「山膀」狀,稍抬頭看前上方,然後雙手向前靠攏,弓腰中速叩拜一下,然後上身直起的同時,又回到準備狀態。
就這樣,少女們邊舞蹈邊反覆清唱著旋律古老、悠揚的歌謠:「火狗仔,仲唔來?火狗公,仲唔來?來羅,來羅,冇梳頭哩,冇洗臉哩……」隊伍似「火狗」連成一串,又似一條長「火龍」,娓娓遊動。
地塘舞拜後, 少女們重複地唱著,穿道過巷到村裡每戶人家的廚房進行灶台舞拜,祈求火種長存。
再接著到各戶的菜園舞拜,「火狗仔,火狗公,來做咩?來捉蟲,捉紅蟲,捉白蟲,我園種菜滿冬冬。」祈願蔬果繁茂,三餐無憂。
各村的火狗隊彙集在一起,似一條長龍蜿蜒游舞到村外河邊,活動開始達到高潮。從大門到祭台前祭拜祖先,感謝先人的恩德,祈求風調雨順。
最後,火狗隊游舞到村外河邊,少女們將身上的黃姜葉、竹笠和香火統統扔到河裡,再用河水灌洗手腳,象徵沐浴全身,祛除邪氣,並相互潑水嬉戲。
在整個舞火狗活動中的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為姑娘的舞蹈相呼應。「舞火狗」活動之後,男女青年在河邊隔河相望,對歌談愛,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情,兩岸歌聲此起彼伏,一來一往,在這月潔風清之夜,通宵對歌歡娛,直到天亮,非常的熱鬧。
扮演「火狗」的一定是未婚少女,因為她們是繁衍後代的主體,寓意他們婚後像先輩炯主的「再生之母」那樣愛護後代。
「舞火狗」的表演既有莊重嚴肅,虔誠穩重的特點,也有熱鬧壯觀的場面。雖然動作簡單古樸,但它卻具有藍田瑤族純樸濃郁的民族風格。這些祭祀性舞蹈都形象地反映了瑤族人民期望自己的祖先保佑他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種族繁衍壯大的意願和目的。
近年來,舞火狗這種特殊的民間藝術到了瀕危的邊緣,只有個別村寨還保留有舞火狗活動,主要原因是現在年輕人對祖先祟拜的觀念開始淡漠,並開始放棄舊有的情感表達方式。
運營/影子
※北洋海軍中淮系與閩系的內耗
※記住他的名字!心甘情願為日本人拍電影,污衊中國抗戰部隊!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