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抱孫子你卻想要愛情 20年前的李安已經替你想好了出路
大概所有真正的中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喜歡上兩個導演:一個是是枝裕和,另一個是李安。
是枝裕和代表著已經西化後的東方式生活場景,在高度發達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最本真、最溫暖的關係,突破了傳統也突破了觀念。
李安則代表著在向西方學習的路上,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思想依然擁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力,深刻影響著下一代的人生抉擇,但他的厲害之處就是總是可以找到中西融合的解決之道,關於這一點,在李安前期的電影最為明顯,特別是這一部——《喜宴》。
《喜宴》是李安執導生涯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推手),也是李安第一次享譽國際的作品,獲得了當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該片於1993年上映,時隔25年,再次翻看,我們驚奇地發現,25年過去了,可中國面對的問題還是一樣一樣的,這個問題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方與西方的矛盾,婚姻和愛情的矛盾。
有矛盾就會有衝突,有衝突就有張力,有張力才能催生好的故事。
衝突從一開始就已經顯現:偉同,生活在美國的台灣人,典型的高富帥,操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完全融入美國人的生活,同時,他是一位同性戀,和美國「女朋友」賽門同居五年。
那個時候,別說台灣,就算是美國的大城市,同性之愛也會惹來異樣的眼光,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自由地交往,快樂的生活。
可是,遠在台北的爸爸媽媽因為年歲漸長,希望偉同早日晚婚,他們也好抱到孫子,特別是從師長職位退下來的爸爸,身體越來越不好,這個願望就更加強烈。
像所有中國傳統的家庭一樣,他們替偉同報名參加了一個頂級的相親俱樂部,還幫他相中了一位叫毛妹的女神級女孩:身高175,生物學博士學位,精通五國語言,簡直門當戶對,天造地設。
父母的用心良苦讓偉同很為難,一方面他體諒爸媽的不容易,不敢忤逆爸爸;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和女生結婚生子。
愛上同性有點極端,可現在被逼相親生子的青年比1993年更多,面對著家庭舊觀念的壓力,他們苦苦掙扎,尋找出路。
在這個大衝突的背景下,賽門提議讓偉同假結婚安撫父母的情緒,結婚的對象則是偉同的房客,來自上海,喜歡畫畫,沒有綠卡的威威,兩人各取所需(結婚可以幫威威拿到綠卡),一拍即合。
消息傳到台北時,爸媽的反應是:到美國為他們主持婚禮。
可以說,一路下來都是衝突,偉同想走的路和爸媽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爸媽來了之後,偉同和賽門只好表面分開,夜裡躲在衛生間打電話,原本想著領個證給爸媽交代一下完事,可爸媽早已帶來了結婚應該有的聘禮交給威威。
所以西方式簡單的婚禮對爸媽來說就是寒酸的代名詞,正好爸爸的部下老陳在美國開了一間餐館,知道師長注重形式,喜歡面子,就替他操辦了一場中國式的婚禮,這個婚禮就是喜宴。
中國式的婚禮流程繁瑣細碎,有各種各樣的禮儀習俗,非常注重表面形式上的東西,而最巔峰的流程則是「鬧洞房」環節,這個環節的設置恰恰光明正大地展現了中國人最羞恥的「性」的部分,也是西方人最不理解的。
當外國人以為中國人都是沉默溫柔和數學天才時,李安客串了一把說出喜宴上遊戲的本質:
假戲真做的威威意外懷孕了,快要崩潰的偉同終於在醫院跟媽媽說了實話,一直以為不知道事情真相的爸爸沒想到找到了賽門告訴他把他當兒子看待。
一場鬧劇以溫暖的結尾收場。
《喜宴》通篇衝突不斷,最核心的就是舊式傳宗接代的觀念和新式個性自我的觀念一直在交鋒,這個交鋒讓夾在其中的偉同深受其害。
年輕的時候,你一定會大罵偉同的爸爸媽媽傳統、保守,一點都跟不上時代潮流,後來慢慢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你開始學會理解父母的做法。所謂新舊觀念,原本就很難用對錯去衡量。
在上一輩的人看來,他們遵循的生活方式來自幾年前的社會經驗,來自周圍所有群體的潛意識,他們可能去周遊過世界,像偉同的爸媽一樣代表著那個社會頂尖的人物,但他們遵循本能,身負責任和義務,活著不是為了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延續香火。
但從一開始就接受新潮的我們和他們完全格格不入,我們希望拋棄那些枷鎖,輕裝上陣,尋找自我和價值,我們希望婚姻的初衷是因為愛情,而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也不是為了給別人交代。
但家人畢竟是家人,在李安的理解中,家人就是互相顧忌又互相理解。以愛為基礎,最終都可以得到解決,總是可以找到出路。
不是嗎?
TAG:餵了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