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叱吒影壇三十年,再歸來,你還是少年

叱吒影壇三十年,再歸來,你還是少年

前幾日,經緯投資創始人兼管理者張穎給創業者的七條建議刷爆了朋友圈,其中第2條提到:源源不斷的資金都聚攏在頭部公司。這並不僅僅是大行業里公司發展到後期才會遇到的情況,從A輪、B輪、C輪再到D輪——只要資本認可的特定細分領域,行業的前兩名可以拿到不成比例的巨額融資,反之,如果你是處在前兩名之外,無論運營再好,你想要融他們1/20的資金也會異常困難。

乍聽之下,很難想像如此決斷的論調出自一個操作過幾百起知名融資的投資人口中,但細細想來,乳品行業的蒙牛和伊利、電商行業的天貓和京東、打車行業的滴滴和優步、共享單車行業的ofo和摩拜……經歷過幾番廝殺和淘汰的行業幾乎都只剩下了最終的兩家、甚至一家獨大的龍頭企業,不得不說張穎的預言絕非偶然。在創業條件優渥的大環境下,不斷創立的企業實際上對資本的稀釋也更加迅速。當資本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風險和利益的雙重考量會使市場上資金的流向反而自發的集中。

影視行業因為其經營和產品的特殊性,一直都需要大量的融資。目前完全可以「自造血」,單靠盈利來不斷生產項目的影視公司幾乎沒有。如果真如張穎所說,這個理論在任何資本認可的細分領域裡都適用,那在影視行業群龍盤踞的格局下,怎樣才能做到未來的「行業前二」,真正成為「不差錢」的影視公司?

巨頭的概念不在於體量

在於是不是最重要

對於行業巨頭的概念定義,有人專門就收入來劃分。無論屬於哪個領域的專門公司或是綜合的公司,總產值排名靠前則視為行業巨頭。但對於影視公司來說,這麼劃分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目前大部分影視公司的營收都來源於公司出品的影視項目,而一個耗資幾億、周期幾年的大項目往往會使一家公司進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境地。

例如因《仙劍》系列大火的知名的影視公司唐人影視虧損,僅僅是因為這部戲的藝人胡歌、劉亦菲、楊冪等人紛紛出走;上市不到一年出現嚴重虧損的歡瑞世紀,也是因為上半年沒有拿出有影響力的作品。曾經在2014年產值排名前十的企業,除少部分企業還活躍於大熒幕上外,其餘公司如小馬奔騰,現已不復存在。

而且影視作為一個鏈條行業,需要細分的領域很多,除上游公司涉及項目融資、策劃,中游公司涉及製作、下游公司涉及宣發、衍生品等這些分類外,還有專門的藝人經紀、廣告營銷、播放平台等各種門類,每個門類的熱門公司都在持續不斷的變化當中,很難出現所謂的全行業巨頭。

所以,影視公司若想在未來為 自己爭得不敗之地,不在於有沒有優秀的作品,而在於是不是在必要環節上做到無法取代。縱觀BAT的發家史,百度的搜索、阿里的電商支付、騰訊的聊天軟體,都是其所在領域裡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地位很難因為大資本的注入在短期內被撼動。當他們在專長領域裡形成行業壁壘之後,以此為根本不斷的向相關領域垂直擴展,才逐步有了越來越高的產值和體量。

在影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網路大電影成就的公司「淘夢網」。作為最早接觸網路電影的發行公司之一,曾參與出品發行的爆款網大有《道士出山》、《二龍湖浩哥》、《大明錦衣衛》等。從12年至今,淘夢在這些年裡參與過的片子里虧損的片子總數遠遠超於賺錢的片子。甚至有內部消息稱去年淘夢的營收僅僅2000多萬。但是今年淘夢順利的完成第4輪9000萬融資,儼然成為網大市場里不可撼動的一棵大樹。

那使淘夢成為資本青睞的熱門公司的秘訣是什麼?在中影的總裁班的課程分享中淘夢網CEO陰超曾總結,首先淘夢佔據的是網路電影這個未來發展不可估量上升市場,資本將會不斷向這個領域聚集。其次,淘夢不是在做單個的項目,也不是做平台,而是在做網路電影資本化運作的模式。

現在淘夢採用的CF2模式就是利用數據和人才支撐,根據搜集到的用戶行為,分析出觀眾對內容的需求,結合影視化內容形成標籤拆分,使得淘夢在內容的把握上越來越精準,真正實現了影視行業的互聯網+。這樣有前瞻性、響應國家政策、又具有使用性的企業已經區別於現在市場上絕大部分的影視公司,若這套理論不斷的精細化並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好,那淘夢無疑為未來的新媒體電影巨頭。

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

才能成為未來的巨頭

未來影視巨頭的另一個特徵一定是能真正挖掘觀眾的消費能力,獨立打造商業閉環。自從有了互聯網後,「打造閉環」這個詞就逐步在創投圈興起。彷彿所有的BP和創業者如果不提到這個詞那他的商業模式就會出問題。但其實什麼才是閉環,怎樣打造閉環,大部分企業的創始人都是模糊不清的。很多影視公司創始人把商業閉環等同於影視各個領域都有涉及,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閉環最開始產生於互聯網O2O領域,主要是針對其單一的功能無法達到最終收集數據並且作用於生產的目的而提出的概念

可以說閉環概念的精髓是:前一次的消費或體驗會對下一次的消費或體驗有促進作用。

這個理念運用到影視行業則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從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就已經將調查研究運用到電影的製片環節中,並且通過觀眾對前導宣傳片和點映的反饋來調整正片的內容,甚至會重新設計結局。

這些調查數據是最直觀的市場資料,可以讓製片人和製作公司最快的掌握觀眾的喜好及變化方向,從而可以生產出最賣座的電影。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不是在於讓中國的影視從業者都來單純的效仿他們的模式,而是說在幾十年前這種「閉環」的思維就已經滲透在他們的思想中。

在今天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都在不斷加快,影視這種需要消耗人們大量時間的非剛需產品更應該挖掘用戶在為影片付費用的最大價值,而且這些觀眾理應是影視公司最大的潛在消費者,相比於其他人,他們更容易為同公司的下一部作品買單。

在打造閉環的方法上還有一個誤區是單純改編故事而不注重之間的聯繫。現在國產影視行業也引進IP概念,想把一個影視作品的商業價值發揮到最大化。一個好的電影可以改編成電視劇、動漫、遊戲等,還可以出衍生品。這些事情從理論上來講不是不能實現,但改編的每一個形式都需要動用該圈層的大量資源,需要耗時很長時間。

而在這個時間裡,觀眾的熱情和喜好就有可能轉變,導致後來衍生出來的電視劇、動漫、遊戲的收益 並不理想。這就是沒有將原來作品的粉絲觀眾進行有效導流,也沒有讓他們發揮二次傳播吸引新的觀眾的價值的結果。例如美國風靡二三十年的動畫片《變形金剛》作為全球影視盈利最多的IP之一,就在於它呼喚老觀眾的同時還不忘擁抱新觀眾。

在動畫片風靡的時候沒有立即改編電影,而是在製作變形金剛玩具,讓動畫形象深入到幾代兒童生活中之後,再來改編風險係數較大的電影,最終玩具收入和電影票房都賺的盆滿缽滿。而中國優秀動畫《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動畫片反而在動畫片後沒有後續的商業運作,逐漸失去了新一代青少年的關注,只能活在成年人的回憶之中。

影視巨頭的最後門檻

不被政策影響

文化行業作為國家的一個思想政治的輸出口,相比於其他行業的特殊性在於和國家的政策相連的比較緊密。今年「限韓令」一出,很多簽約韓星、啟用韓國藝人出演的影視公司遭遇重創,當年中韓合拍片達到了53部,就連阿里、騰訊、華誼等知名影視公司也都無一倖免。

今年創造了票房神話的電影《戰狼2》也是因為發行期選擇適當,題材又接近主旋律,被破格上映3個月,無論從收益和口碑上都讓製作公司在業內又上升了一個台階。

從某種角度來說,政策是影視界的一把雙刃劍,可以成就一家公司,也可以毀了一家公司。

正是因為政策對於影視行業的重要性,作為想要變成巨頭的影視公司一定是保持時刻遵守國家的規定,不斷的創作符合國家提倡的題材和價值觀的影視作品,才會不被像限韓令這樣「意外」的事故所影響,將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但是作為離政府權利機關比較遙遠的民營公司,怎樣才能準確的把握政策的真正含義呢?可以有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 關注廣電總局官網,頒布新的政策和規定的時候最先閱讀。就像上大學的時候搞科研會經常刷國內外的科研網站一樣,盡量能像刷微博一樣去頻繁閱讀這些法規。

第二、 關注與政策導向相關的文章和報道。國內幾個知名的影視自媒體同樣也在關注政策的變化、如各種電影觀察、平台的自媒體號等,都會定期對政策進行專業的解讀。

第三、 可以參與各種講解政策的會議和沙龍。如果平時不能堅持閱讀文章和瀏覽網站,那定期專門抽出一定的時間去聽一堂專家的解析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這個 「電影電視劇及網路視聽節目產業政策解讀會」,邀請了廣電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和電影局辦公室副主任黃治等領導專門對新政策進行講解,參加會議的人都覺得收益頗豐。

在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每天倒閉的影視公司此起彼伏。現在還沒有做到行業前二的影視公司的創業者真的應該如張穎所說,儘快在3個月內想明白未來怎樣發展成為行業巨頭。只有規劃好自己要走的路,才能終有一天登到頂峰。

我相信在未來的某天,影視行業的BAT終將誕生,而這些公司,一定會具備上述的三個特徵。

直達影視圈核心高端人脈,學習爆款影視的生存法則,2018業內精英最佳去處在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信博影視資訊 的精彩文章:

馬蘇風波或影響春節檔,其新片能否如期上映?年初一再起變化

TAG:華信博影視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