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說太精妙的古詩詞,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

他說太精妙的古詩詞,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

與大家共度春節,此為第5篇。

看點我們通常會有這樣一種認知:孩子在年幼時背誦一點古詩詞是「童子功」,即便一時不理解,隨著年齡增長也許某天就會突然「悟」到。至於背誦篇目,基本都會選擇大家名篇。這樣做真的妥當嗎?兼修哲學和文學的華東師大副教授鍾錦,在回顧自己從小習詩詞的經歷後認為,讓孩子學習詩詞非常講究階段性,過早接觸太精妙的詩詞是一種浪費。他還明確表示反對吟誦,認為這是一種與時代脫節的學習方式。

文 |張燃編輯 | 聞琛

春節期間,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著實讓古詩詞火了一把。且不談公眾對古詩詞的熱情居然是被一檔綜藝節目重新喚起是否值得我們深思,至少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現代人仍舊不死的「詩心」。

去年,外灘君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鍾錦老師。鍾老師在2005年獲得了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專業博士學位,次年,又獲得了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南開大學,他師從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主攻詞學。

鍾老師曾出版《詞學抉微》一書,通過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宏觀考察,結合康德美學,中國文學中最不易被言明的詞體美感的問題在書中終於得到一個較為明確的闡釋。去年,他還翻譯了世界著名詩集《魯拜集》。

曾有一些電視節目邀請他做嘉賓,被他婉拒。外灘君本來甚是不解,因為在外灘君看來,鍾老師對詩詞的修養頗深,又跟隨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學習,且言談犀利幽默,確實非常適合詩詞文化類電視節目。但在與鍾老師交談後,便不會再訝異於他的這個決定了——詩詞於他,是一塊一塵不染的寶地。

採訪中,外灘君主要和鍾老師探討了家長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孩子到底應該何時開始學詩?學怎樣的詩?又應該怎麼學呢?

鍾老師在採訪中強調,孩子學習詩詞,是非常講究階段性的。在孩子對詩詞有感悟力之前,對詩詞的選擇要慎之又慎。很多家長在教授孩子詩詞時,經常優先選擇名篇。而鍾老師說,過早教授孩子優秀名篇,是一種浪費。對於最近因國學熱有再次興起之勢的吟誦,鍾老師則認為,吟誦已經過時,並不利於孩子學詩詞。

B=外灘教育 Z=鍾錦

B:孩子到底應該從幾歲開始學詩呢?

Z:生理學上有一個這樣的說法,人大約在四歲的時候,大腦會重新格式化一下。也就是說,人在四歲以前的記憶,幾乎全都會消失。知道這個理論後,我非常有感觸。四歲以前的小孩子應該培養什麼呢?不要培養記憶力方面的東西,應當是培養能力。在我看來,鍛煉孩子基本的語言能力、判斷能力就足夠了。

我父親是在我六歲的時候教我背詩的,說實話,我覺得六歲都有點早。我對詩詞真正有感覺是在初中一二年級,十二三歲的時候。不過,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確實是個很重要的階段。在這期間,就可以開始以培養興趣和鍛煉記憶力為主,讓孩子學習和儲備一些詩詞。

B:但是也有人說,小孩子總歸是要學說話的,而優秀的詩詞往往都是音韻和諧、字句鏗鏘的,是語言的精粹。哪怕孩子不明白詩中的意思或者日後遺忘,讓他們在幼時耳濡目染一些,對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審美也是有積極影響的。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呢?

Z:其實提出這個觀點的人,也對。不是說一定不能讓孩子在這個時候讀詩學詩,但是選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杜甫很多詩的音韻,不像白居易的詩,一下子就能夠從耳朵里聽出來。杜甫的音韻特別複雜,比如說秋興八首中的「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雉尾和龍鱗是疊韻對雙聲,孩子太小是讀不出來的。等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才能完全體會到它的音韻之美。

但事實上,如果一首詩詞音韻和諧、字句鏗鏘又非常美麗,不一定是最好的詩詞,白居易的某些詩詞就是這種類型。換句話說,就是有點甜熟而近於俗。不過,孩子在幼時讀這些詩,卻反而是合適的。

而真正好的詩,比如說陶淵明的詩,葉先生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她說,陶淵明的詩就是「七彩融於一白」,你已經聽不出它的音韻鏗鏘,看不出它的華美了。「晨興理荒穢,待月荷鋤歸」「飢來驅我去,不知欲何之」,這些詩句從音韻上來講,太平了,但它們卻是不容置疑的好詩。如果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讀了,他恐怕就當白話理解了。

所以,在選擇詩的時候,既不能太低端,也不能太過精妙。我覺得這幾個人可能比較合適孩子:白居易、陸遊、楊萬里。

但我認為,雖然在孩子兩三歲、三四歲學說話期間讀讀詩背背詩,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其作用非常有限。還不如讓孩子親近自然,盡興地玩,鍛煉他的判斷能力,這比一味在家中背詩有用多了。孩子六七歲以後,再讓他有意識地學習、儲備詩詞就可以了。

B:那孩子六七歲以後應該學習什麼樣的詩?該如何選擇呢?

Z:學習白居易、陸遊、楊萬里,明清名家都可以,但是特別好的唐宋詩詞,我覺得可以放一放。

為什麼呢?在我小時候,我父親會逼我背誦許多詩,雖然我到現在也能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也就是情感上很難產生共鳴。

我是一直到中學才開始對詩詞有感覺。我很喜歡蘇軾、辛棄疾的詩詞,杜甫的卻欣賞不了,就是因為小時候我父親讓我背了太多杜甫的詩。然而,背完了我就沒感覺了,完全沒有後來讀到蘇東坡的驚艷共鳴之感。直到很久以後我才逐漸悟到,太精深的詩詞,不能讓孩子過早地接觸到。

就像我的導師葉嘉瑩先生講的那樣,人的心靈大概也和肉體一樣,是可以因日久摩擦而起繭的。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還沒有完全自主的時候向他們教授詩詞,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

最有名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家都說好,我到現在都體會不到,不知道它好在哪。當然,理性上,我知道它是一句非常優秀的詩句,我也能從不同角度講出關於這句詩的很多道理。但是就我個人的感情上,我到今天為止都體會不到。

所以,對孩子來說,過早教授精深的詩詞,其實是有點浪費的,也是一種損失。我整個小學都在背詩,每背一首詩我就會抄在本子上,抄了四五本。但我卻覺得用處並不大。而且我經常想,這中間有多少優秀唐詩被浪費了?

十二三歲之前,對詩詞的選擇一定要慎重。避免孩子在有感悟力之前,已經對那些優秀的詩句有了一種免疫力。家長們也許想不到,在他們得意地讓孩子背熟那些詩句的同時,孩子卻可能因此永遠喪失了對詩句的真正體悟。

B:很多孩子對於背誦非常抵觸,背誦也容易消蝕孩子對詩詞的興趣,到底要不要孩子去背誦詩詞呢?

Z:如果孩子對背誦詩詞產生了抵觸,到十二三歲,也就夠了。沒這個興趣,就沒必要去背太多。

六七歲之前可背可不背,六七歲到十二三歲要選擇特別慎重地去背,層次不要太俗也不至於太高深。語調流暢,又有敘事性的,是最適合孩子的,所以說白居易陸遊比較適合。

到十二三歲以後,孩子對詩詞有感悟力了,並且有了興趣,便可以把詩詞中最精華的部分教給孩子了。如果沒有興趣,給他一本唐詩三百首,了解一些大家熟知的詩詞就夠了。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讀詩的。

B:有人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用吟誦的方法啟蒙孩子對詩詞的興趣,您的老師葉嘉瑩先生也很推崇吟誦。您怎麼看待吟誦呢?孩子應該吟誦詩詞嗎?

Z:我要是從小聽吟誦,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會去學詩了。吟誦非常做作,而且如今聽來有些陰陽怪氣。我認為,吟誦是中國文化的糟粕。

詩詞的韻律感,哪怕不聽聲音只閱讀文字,這種節奏都可以把握。而且吟誦不是朗誦,吟誦是過去的老學究為了附和當時慢節奏的社會環境,再加上一點搖頭晃腦的作態,造就的一套過時腐朽的東西。我們現在已經脫離了當時慢節奏的時代了,怎麼又搞起了吟誦呢?當然,我這個講法不一定對的,隨便說說而已,大家別信。

B:很多孩子覺得古詩詞的音韻、結構等非常複雜,在學習詩詞的時候也因此對詩詞的技法望而卻步。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能欣賞和體會到詩詞的情感層面即可。您認為呢?

Z:情感層面上的理解和技法層面的理解,指向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去了解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如果不了解技法,也無法完全了解詩中的情感。

技法是語言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技法,寫出來的句子,是不會感動人的。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除了李白,換個二流詩人寫出來可能就平淡無奇了。但是李白寫出來,就是搖曳生姿,深情動人的。

讀一首詩的時候,如果這首詩感動孩子了,他覺得很受用,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孩子應該要問,它為什麼能夠感動自己。如果孩子問到了這個問題,就必須進入到技法層面的分析了。

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孩子們只能用豪邁、乾淨、優秀這種非常空洞且沒有說服力的詞語去評價一首詩。如此,孩子不僅無法真正地理解一首詩詞,還有一個很大的危害是,無法形成一種對詩詞的鑒賞力和判斷力,有的時候會把不好的也當成好的。

所以很多過去眾口流傳的詩,其實並不好,比如柳永的詞。柳永其實有一半的詞是不好的,但是卻非常受歡迎。

其實很多人對詩詞的技法有所誤解,認為是非常艱深、不易理解的。比如平仄,其實它是非常簡單的,十分鐘就可以學會。如果連這十分鐘都不願意花,還談什麼更深入的情感、意境方面的學習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來自古代西域大宛國(今土庫曼)的天馬,圖片配古詩
正月初一到初十 一天一首古詩詞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