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習俗有哪些?

快要過年了,有些民間習俗與禁忌,我們得先知曉。

過年前,我們除了要準備豐盛的年貨之外,更得注意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與忌諱。不過,中國自古屬於農業社會,許多民間習俗傳承迄今,可能有更多的禁忌與習俗早已不復見。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現在要帶大伙兒來了解傳統的民間習俗,看看以前的人究竟是怎麼過年的!

大年初一

依據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新年第一到第八天,分別依序為人類和各種畜牧作物的生日:「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初一乃是「雞日」。

百姓習慣在這天放鞭炮來驅跑年獸,並祈求合家平安。有的人還會到親友家拜年,此乃「走春」。還有民眾會趁天亮前到寺廟前等開門,用意在於要第一個搶拜第一炷香,此乃「搶頭香」。據說,搶到頭香的人,這一年內會特別受到神明的護佑。

此外,初一這天不可以動用掃帚,不然運氣會被你掃光,還會破財。

若是非掃地不可,則須從外頭掃到裡面。為了避免犯了禁忌,還是盡量在除夕前掃除乾淨。此外,還不可以倒垃圾、向外潑水,意涵也與不可掃除相同。

大年初二

初二是「狗日」、「迎婿日」,「初二回娘家」亦是人盡皆知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與夫婿攜帶禮品與紅包一起回到娘家吃午飯,以前習俗是說不可以在娘家用晚飯,並得趕回婆家去。此外,有的人家也會選擇在初二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

這天乃是「豬日」、「赤狗日」,由於「赤狗日」的諧音為「赤口」,所以初三最大的禁忌即是:不可外出拜年,以免與人起爭執。只是,隨著時代更迭,人們已經不太在意這一項禁忌,為了把握一年一度難得的新春假期,總會與人相邀拜年,熱熱鬧鬧地度過這一天。

大年初四

這天得「羊日」、「祭財神」,此外亦是老闆決定要炒誰魷魚的關鍵日子。當某人沒被老闆邀來祭拜神明時,那他就得「心知肚明」,自己該收拾收拾,預備再找新工作了。初四還是灶王爺來探查戶口的日子,所以全家人不宜外出,應當乖乖待在家中。

大年初五

初五又稱「牛日」、「破五」、「開工日」、「隔開」,這一天還要「送窮」:天亮後,大伙兒趕忙放炮、打掃,此舉代表將不吉利的通通趕出門去。

這一天還得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以減除讒言帶來的侵擾。因為初五是財神爺生日,所以人們深信在這一天祭拜財神,能夠招來更多福氣與財氣。於是,很多公司、店家紛紛選在這一天開工。

大年初六

初六乃是「馬日」。傳說在初六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年滿十二歲的男孩子,因為十二等於兩個六,六六大順嘛!

根據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民間流傳大年初六得「送窮」,此外初六也是施肥日,古時農家都選擇在初六開始下田耕種。

大年初七

初七是「人日」,是紀念人類被創造出來的日子。此日,又稱「七元節」、「人慶節」、「人勝節」、「人七日」、「人口日」。民間流傳這一天要吃及第粥,就是希望能藉此象徵來科考高中。據說東亞新年流行煮七種蔬菜製成的羹或粥,期望藉此為家裡帶來好彩頭。然而,「七菜」必須全部吃完,因為若有剩餘或倒掉會致使福氣沒了。

大年初八

初八是「穀日」,民間傳說是穀子的生日。這一天若是天氣好,是預告這一年會五穀豐收,倘若是壞天氣,那麼就預告這一年的收穫欠佳。此日的習俗是祭拜著寫有穀物之稱的眾牌位,而且這一天內也不能吃煮熟的穀物,這樣具有珍惜糧食、敬重農業之意。

初八又稱「順星節」,據說是諸星下凡的日子,也是一個可以預知今年運氣的日子。

大年初九

民間傳說初九玉皇大帝的誕辰,所以各地會舉辦盛大的祭天儀式。

眾人浩浩蕩蕩又尊敬地向天公祝壽,祈求玉皇大帝能讓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過上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的日子。

大年初十

此日又稱為「地日」、「石不動」、「石磨日」、「十子日」。民間傳說初十是石頭神的生日,所以,大家通通不可以動用石頭製成的器具。一般來說,是不準搬動石碾、石磨、石臼等石制工具,也不可以打制石頭、用石頭進行任何建蓋工程。若是不理會此項禁忌,據說莊稼會有所損害。民間一般會在石頭前擺放供品來虔誠祭拜。

正月十一

這日是岳父要宴請女婿的「子婿日」,也是民間稱的「十一請子婿」。所以,女婿得與妻子從家中趕到娘家,接受娘家的款待。當女婿與妻子尚未到達娘家時,妻子的兄長必須提前到門口迎接他們夫妻倆,此舉顯示娘家對女婿的尊敬。另外,宴席上所吃的食物是初九慶祝玉帝生日時所剩下的菜肴。民間往往在祭拜過後,菜肴會剩下不少,因此娘家就不須再費心張羅,只需要以這些美食招待女兒女婿即可。

另外,因為「各地不同俗」。所以,初十一對某些地區是有特殊意義的。初十一對福州一帶來說,是元宵佳節前的一個小節日--「上采日」。福州人往往會點燈慶祝,而他們也習慣在元宵節來臨的前數日,也就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之間,由擔任外公外婆的長者來贈燈給外孫們。

初十一對福州一帶來說,是元宵佳節前的一個小節日--「上采日」。大家會點燈慶祝。

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它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亦是大地回春的夜晚。

民間有首童謠這麼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今人可知曉,接近正月十五時,家家戶戶開始準備物品要來慶祝元宵節。漢代就已經有元宵節了,可是宋代才出現吃元宵的習俗,不過元宵最早是被稱為「浮元子」,商人則稱它為「元寶」;南宋人則稱之為「乳糖圓子」,直到明代才把這種糯米糰子稱為元宵。民間百姓約莫從正月十二日開始在選購燈籠,並搭蓋燈棚。

參考資料

〈元宵節一定要吃的食物〉

〈元宵節知多少:元宵節由來、元宵節的傳說和傳統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之正月十一「子婿日」〉

〈元宵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壞論社會 的精彩文章:

切記!新年期間這些「紅包」不能搶,不然傾家蕩產也難免
你所資助的孩子是不是白眼狼?

TAG:李壞論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