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一)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一)

原標題: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一)


238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38期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


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

----以績溪縣為例


黃來生


1


績溪縣紅十字運動的歷史沿革


作為東南鄒魯的徽州績溪縣,歷史上雖然沒有明確的紅十字會組織,但在宋元以來,官方的和民間的具有紅十字精神的扶貧救助、捐資助學、給葯施診等活動,諸如義莊、義田、義學、義冢、義舉等等,不勝枚舉。尤其是歷代績溪徽商及儒林士子,在他們經商致富或宦業有成之後,大多樂此不疲,行善積德,義舉遍及故鄉,至今猶為人所稱道。據嘉慶《績溪縣誌》和1987版《績溪縣誌》記載:績溪舊有「養濟院,元在縣南三里,明以稅課局舊地為之。天順七年,收養孤老六名。成化間,監察御史弋瑄病其隘,令知縣劉廷瓚以舊址易方思讓南門外傷字型大小地,開拓建屋三間。弘治七年,收養孤老8名;十一年,收養12名。正德六年,推官張鵬又行知縣林鐓重建徽溪橋上。13年,改廉惠倉,仍遷南門外。萬曆二年,通判徐廷竹重建。七年,知縣陳嘉策重修。八年,收養孤老75名,給以衣布、柴薪、棺木等銀。國朝仍明舊,康熙年間收養孤貧74名,每名每日給口糧銀一分。乾隆七年知縣蕭昌憫民之孤者眾,詳請增養24名,亦照前給予口糧。」(嘉慶《績溪縣誌》卷四《恤政志?院局?義冢》)又設惠民藥局,「元在縣治東,救濟貧病。明在縣前街右,屋三間。正德中,知縣林鐓重建並完善設施,設醫官提領及內外科醫家各一員,葯於地方出產及稅課抽分藥材外,縣署購買補足;育嬰堂,在縣治東,後廢;漏澤園,在城南和尚塢,舊有地三畝。萬曆三年,知縣陳嘉策捐俸,拓地2畝,圍牆,以瘞死無所歸者;許侯義冢,在城南五里快活林路右;章氏義冢,在城南五里快活林路左。章氏義冢,在十二都瀛川宴公亭後,里人章炳文、耀文、耀廷承其父良輔捐置。」(引同上)

績溪向為東南鄒魯,禮義之邦。俗謂「三代不讀書,勝似一窩豬」。自古以來,崇文重教,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因此自古以來,縣鄉各地,義學義田比比皆是。清嘉慶《績溪縣誌》記載:邑人素重教育,嘗辦義學於城鄉,捐田捐資,以為樂事,舊志載,義學之產,堪比大戶之家。「學後松林東邊地一角十步,松林西邊城腳下地五十步,松林東南邊園地一角三十步,城外塘塝上北頭地一畝,塘下路南地一畝二角;周豐山原管地一角,周琯原管地一角,周社賜原管地一角,城內蔭學大松木一林,城內地一角;縣丞張宏鵬助田一十畝十步,租銀逐年散給為燈油之費;序班胡廷傑明萬曆中助五、六都田地山塘三十五畝,共折買田一十八畝三分,租銀逐年散給為燈油之費(按此項租銀原系學中收取,後系廷傑派丁收祖,半系交學中,半存為賓興之費);方銳妻胡氏助十三都田二畝二角,地一角四十五步,租銀逐年散給為燈油費;方顯仁妻汪氏自助十三都田一十畝零,租銀逐年散給為燈油費(按胡氏汪氏所助之田,系興字七百四十一號5分5厘,七百四十二號田4分5厘,七百八十號田4分6厘7毫,又同號田7分,以上四號同在土名德錦。又溫字一百八十一號田1畝2分3厘,一百八十八號田1畝4厘6毫,一百八十九號田7分9厘3毫,四百二十三號田4分7厘1毫,以上四號田同在土名六畝邱。又清字三百九十三號田5畝4分,在土名潭石。共計一十一畝零,仍田一畝零並胡氏所助地業遺);曹幫瑞,雍正年間令子天蔚助7畝,田5畝,租銀逐年修理學宮,系王字八百八十號田5畝,八百七十七號塘1分1厘,土名馬鞍山;曹謙光,雍正年間助七都白字型大小田9分,租銀逐年修理學宮;坊市11家,排年黃張朋等助九都田1畝2分5厘,乾隆三十一年批入學內修理學宮,系效字型大小土名柏枝灣金花田;宋淳熙五年,知縣葉楠買田36畝以養士,又以30畝儲租,為後修葺費,不載捐置來由。」(嘉慶《績溪縣誌》)以上所舉,均為縣民崇儒重教,自覺自愿為本縣義學捐置的義田。



又據1987版《績溪縣誌》記載,績溪縣民素來崇禮尚義,收養棄嬰撫育成人。「境內棄嬰,多為縣外流入人員所為。本縣貧戶棄嬰,必經人與收養戶談妥,先棄後取,互不見面,日後不往來。清縣治東設育嬰堂,嘉慶十五年前廢。民國時期曾有棄嬰盛籃筐中懸掛於富戶大門環,或置於觀音廟、土地廟內,被縣人收養。民國35年5月19日和23日晨,城內西街口文化服務社與東街口張蔭之宅門,發現棄嬰。前者募捐數萬元交民戶收養,後者自貼數萬元覓人收養。新中國建立以後,偶見遺棄私生子,女嬰或先天生理缺陷嬰兒,有的嬰兒身上放有撫養金,或覓收養人商妥條件,棄指定地點。健全嬰兒多被縣人收養,余為民政部門安置。1960年2月績溪縣接受蕪湖市遺棄嬰幼兒137名,在旌陽公社南關大隊創辦社會福利院,收養嬰幼兒226名。後追退43名,群眾領養13名,入院已患重病91名。年底在院119名。是年支出收養設備費1559元,管理費3754元,生活、醫藥用品費2.2萬元。翌年旌德復縣後,歸其民政科管理。1961年,績溪全縣有孤兒159名,部分由群眾領養、代養。同年7月,在華陽公社埠頭上建兒童福利院,有院長、會計、教師及保育、保健、炊事員等。9月份收養2到15歲孤兒77名,分班施教,定期保健檢查。訖1964年安置59名,其中就業16名,群眾收養作子女31名,年滿15歲自願回鄉安置4名,查明不屬孤兒遣回2名,親戚領回6名。1962年6月裁撤,併入歙縣兒童社會福利院。至1958年,績溪各地人民公社均辦起了農村敬老院,1961年又撤銷,老人回隊分責任田。後在各地實行五保戶制度。


改革開放以後,1984年4月至5月,臨溪、揚溪、和瀛洲鄉復辦敬老院,縣補助9600元。敬老院設院長、會計和護理兼炊事,置有電視機、電風扇等。院內供養五保對象30人,糧油由村委會統籌,每人每年稻穀500至600斤、油3.6至7.2公斤,並供部分乾柴。鄉政府提取社會救濟款補足生活需要,供給衣物及零用錢,醫藥費實報實銷。翌年6月後,縣政府撥付生活費,每人每月10元。臨溪敬老院還設有收錄機、照相機、洗衣機等,被評為徽州行署先進敬老院。是年三院共23名院民(殘疾2人),集體供給4753元,人均393.8元。1986年有床位36張,收養26人(殘疾2人),集體供給生活費7000元,國家發給每人每月救濟費15元。翌年收養22人(五保老人20,殘疾2人),集體供給生活費8000元。是年金沙鄉石門坑村辦敬老院,收養老人2名,人均生活費300元。四院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固定資產7.5萬元,院辦副業純收入3000元。


上述義舉義行,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民間的;有的是徽商義舉,有的是儒林士子官宦義行,但都毫無例外的體現了程朱理學的「義理」精神。自宋元以後,在績溪歷代縣誌和民間譜牒資料上為社會公益事業傾囊相助的慈善事迹屢見不鮮,雖非明確表明人道主義,但其實質上就是紅十字精神「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和統一、普遍」的具體體現。雖然現在各地紅十字會的具體業務與古代扶危濟困,修橋補路,見義勇為,施診給葯,捐資助學,賑災冢葬等等有所分別(其中一些業務如恤孤賑災捐資助學等划到民政部門),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


1991年,績溪縣紅十字會設立並掛靠在縣衛生局。2011年1月,績溪縣委決定理順縣紅十字會的運作管理體制,將縣紅十字會管理體制調整為同級政府領導聯繫,機構單獨設置,列為群團機關管理,為正科級全額供給事業單位。2012年5月9日,召開了縣紅十字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及其領導機構,縣政府副縣長黃濤英當選為會長,會議聘請績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平,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李前智任名譽會長。以此為標誌,績溪縣紅十字會正式理順了管理體制,成為完全獨立的縣級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東南鄒魯的義理傳統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更系統規範的內容充實。


績溪縣紅十字會成立以來,積極開展救災備災、社會救助、防病指導、應急救護培訓、推動無償獻血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主動參與,積極開展救災備災。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時,縣紅十字會總是在第一時間通報災情、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開展救援、第一時間組織募捐。2008年「5?12」汶川發生大地震時,第二天就全力實施了募捐救援工作,共募集抗震救災善款90餘萬元,醫療物資12萬元,並組建了兩支醫療防病預備隊伍,隨時奔赴災區。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後,縣紅十字會又在第一時間開展了募捐活動,共募集抗震救災資金12萬多元,所有募集的款物均通過省紅十字會捐往災區。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重大傷亡。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取消周六、周日休息,在網站等媒體上發布募捐倡議書,號召愛心人士捐款;共募集資金69477.8元,全部轉到市紅十字會,由市紅十字轉達災區,幫助災區重建家園。2013年6.30暴雨洪災共接受救災物資128825萬元,全部下發到有關鄉鎮,發放到災民手中。

績溪縣是一個氣象地質災害較多的縣,每年均有不同程度氣象地質災害的發生,每當災害發生時,縣紅十字會及時核實災情,及時組織救援,積極爭取上級紅十字會組織的支持。近年來累計發放救災大米30噸,棉被200餘床,合計金額11萬元。


盡心儘力,穩步推進人道救助。縣紅十字會始終秉承「人道、博愛、奉獻」宗旨,盡心儘力,穩步推進人道救助工作。2011年該縣一名志願者成功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一名志願者正在通過紅十字會聯繫捐獻遺體;2010年接受上海增愛基金會、美國LDS慈善協會捐助的260輛輪椅,300台助行器,及時發放到殘疾人手中;2011年底為我縣四戶貧困的慢性腎衰、腫瘤等大病患者家庭送去慰問金11000元,為這些貧困家庭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擴大聯絡,紮實做好援建項目。績溪縣農村一些地方的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縣紅十字會積極對外聯絡,爭取資金投入社會事業建設。2008年省紅十字會投入46.75萬元參與建設荊州衛生院,投入5萬元建設上庄宅坦村博愛衛生站。2010年國家紅十字總會投入80萬元建設上庄學校百惠教學樓。2011年上海增愛基金會投入80萬元建設瀛洲衛生院。縣紅十字會全程監督項目的實施時間、進度和工程質量,確保工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及時投入使用,發揮社會效益。



動員社會,普及應急救護培訓。績溪縣紅十字會注重突出應急救護培訓的群眾性、普及性和實效性,向多行業、高危人群及普通百姓延伸,走進企業、農村、社區和家庭,不斷增強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健康講座的形式向居民普及急救知識,全縣每年開設講座130餘場,3960多人接受培訓;2011年4月,縣紅十字會組織縣醫院、中醫院醫療專家為縣消防大隊全體官兵進行了現場救護知識培訓,要求接受培訓人員掌握救護新概念,常見急症、意外傷害、創傷救護以及心肺復甦等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廣泛宣傳,努力促進無償獻血。縣紅十字會積极參与全縣無償獻血的宣傳、推動工作,協助獻血辦共同完成全年無償獻血招募任務。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無償獻血知識的普及宣傳和現身說法,使該縣的無償獻血工作從幹部職工向普通市民、從縣城向農村延伸,市民的無償獻血意識不斷提高;從2009年開始,每月17號定為無償獻血日,初步建立無償獻血長效機制,確保了全縣臨床用血100%來自於無償獻血,確保了病人臨床用血的安全。


此外,在紅十字精神傳播、預防艾滋病等其他人道主義事業方面,多年來縣紅十字會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為推動績溪縣公益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公益意識的提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績溪縣政協原文史委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梅清與清初宣城雅集(一)
宋代宣州知州群體研究(一)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