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窮家富養多敗家子」,兒科醫生崔玉濤列舉十大「病因」

「窮家富養多敗家子」,兒科醫生崔玉濤列舉十大「病因」

最近,一篇《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多敗家子》在坊間廣為流傳。文章的核心點在於,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其實,這篇文章「扎心」之處,正是反映了當前國內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此前的第十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著名兒科醫生崔玉濤曾經總結了十個家長特別容易犯的錯誤,這些錯誤恰恰是「窮家富養多敗家子」「病因」的集中體現——

1、特殊待遇。例如,孩子吃飯的餐具、吃飯的時間,什麼時候要跟家裡大人一樣?最晚兩歲就要跟大人完全一樣了。可是,有些家長到了孩子五、六歲時,還單獨讓孩子先吃飯,孩子的待遇跟家長不一樣。其實,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2、過分關注。孩子明明能夠自己處理或者自己解決,家長只要陪伴或在一旁看著就行了,但如果家長總是告訴孩子這麼放、那麼放,自認為「我不說他就不會」,就可能過度關注了,孩子會有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感覺。

3、言行不一。例如,家長嘴上說「下次再這樣不給你買玩具了」,但做的和說的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這就是孩子說瞎話的基礎。可是,媽媽卻對我說「這是善意的謊言」。謊言就是謊言,對孩子來說談不上善意不善意。

4、推遲入園。我們都知道3周歲左右的幼兒就需要上幼兒園了,入園集體生活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很關鍵。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並不著急讓孩子入園,甚至問:「不上幼兒園行不行」,想自己或請人在家裡教。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環境是家庭生活替代不了的。

5、祈求央告。例如,老人說「你媽媽快回來了快吃了吧,要不媽媽回來該說你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只要有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一起,我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對孩子並不好。

6、包辦代替。一天在門診我見到一個5歲多的孩子,我查體完之後讓孩子從檢查床上下來,這時媽媽蹲下來了,我問媽媽「你要幹嘛」,她說要給孩子穿鞋,我問孩子「你能自己穿嗎?」孩子說「能」,但是最後媽媽還是自己「幫」孩子穿上了。大家想想,孩子需要家長來「幫」嗎?

7、遇事慌亂。我做兒科醫生30年,做科學育兒的科普工作也有二十多年,出版了很多育兒書籍,每天也通過微博回復很多家長的問題。但是,我時常發現,家長是很認真地買了我的書回去看,但是一到真的用的時候就什麼都不記得了。比如,孩子發燒了就心理特別慌,到了醫院,我一說物理退熱、藥物退熱,家長也附和道「您的書上寫過」。愛孩子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真的生病了或者發生什麼事兒,做家長一定要自己能穩住神。

8、剝奪獨立。例如,孩子想自己走,家長非想抱著孩子,美名其曰「孩子一晃就大了,能抱幾年啊」,等到孩子想讓家長抱、但家長不想抱的時候,又會批評孩子不獨立、愛撒嬌,那我們到底是希望孩子獨立呢還是不獨立呢?

9、害怕哭鬧。孩子不哭還好,孩子一哭全家人就慌了,即便爸爸媽媽自己不急,家裡的老人們往往也坐不住。只要孩子不哭,家裡鬧成什麼樣都沒有事,但孩子只要一哭,不論是不是無理取鬧,家裡人就會拿糖果、拿玩具去哄孩子。以「孩子別哭了」為第一要務,孩子以後就會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一個手段。

10、當面袒護。老人往往容易當面袒護,例如,媽媽不讓吃糖,突然媽媽回來看孩子正吃著糖呢,老人大多就會主動說「不是他想吃,是我讓他吃的」。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調查中還有很多。

作為從事兒科工作30多年的醫生,崔玉濤表示,與過去相比,不論是我們的家長「養育」孩子,還是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都已經出現了很多與過去相比完全不同的新問題。因此,特別需要家長們反省的是:我們養育孩子的行為會有一些問題,那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

附:《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多敗家子》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越。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卻是如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註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嘗試過勞作的辛苦,會變得好吃懶做,只顧享樂,沒有擔當和不知感恩。即使長得牛高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 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這些窮人家的「富二代」只會使家庭變得更窮。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遊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拚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拚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鍊。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中國教育微媒體平台——九宮八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屁孩兒 的精彩文章:

孩子在幾歲時最容易自卑?家長再不重視毀孩子一生自信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幾種表現,說明被慣壞了,再不糾正就晚了

TAG:小屁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