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國瑞:從禁放鞭炮看民俗的變遷

王國瑞:從禁放鞭炮看民俗的變遷

(去年過年的炮屑)

今年的春節,全國非著名小城市晉城,也跟上了時代步伐,在主城區禁放鞭炮了。

初次過了一個不放鞭炮的年,雖然心裡有一絲難捨,但耳朵、鼻子、眼睛卻感受到無比的舒服。身邊親朋好友說起來這個無炮仗的春節,雖然有的人口頭上說,不放鞭炮缺少了一點過年的氣氛,大家都能理解。而且,春節期間在市區內也確實沒發現違規放鞭炮行為。在此,我真心為這一規定點贊。

說起春節放爆竹這一習俗,我們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在我國有記載的燃放爆竹,也就1500多年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是一本有關民俗方面的書,這本書成書於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節令的專著。書裡面關於燃放爆竹有一些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山臊,是一種山中神獸。

這樣看來,人們最初放爆竹,就是嚇唬山中的惡鬼、怪物。遠古時代還沒有火藥,更沒有鞭炮,大家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出聲響。

一直到了唐朝,「爆竹」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後來,煉丹家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

這時候花炮祖師李畋(tian)出現了,他是唐朝人,家居江西萍鄉。傳說他曾潛心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記載,研製出用竹筒裝火藥的炮仗,後來又改進為用紙卷火藥的炮仗。被人敬為花炮行業的祖師爺。

社會發展到南宋時候,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宋朝人很會生活。煙花爆竹也有較大的發展,具體來說,不僅用紙卷制爆仗流行開了,而且煙花成為節日必需之物。據記載,宋孝宗時,元宵節夜晚在宮中一次要放煙火百餘架。到了明代,藩王、權貴之家,節日也以放煙火來爭奇鬥勝,使得爆竹煙花規模、花樣不斷翻新。

這樣看來,民間過年放鞭炮,最低應該從南宋開始的,在我國有近千年歷史了。燃放鞭炮的目的,也從原來的驅鬼演變為娛樂慶賀。

時代在發展,民俗悄悄的變遷著,從我的親身經歷來看,筆者小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到現在幾十年時間,過年的習俗變遷也挺大的,就春節的一些習俗改變,筆者親身經歷的就很不少。

對聯變遷:雖然家家還貼對聯,很多都不是手寫的了,而是買的或贈送的印刷對聯。

年夜飯:富裕了有錢了,年夜飯也不在家裡吃了,要到大飯店裡吃,這樣顯得高檔,也省去做飯的麻煩。

團圓:團圓也已經不是唯一的過年方式,很多人過年也不待家裡了,而是走出去旅遊。

拜年:朋友之間的春節問候,也從原來的當面問候,變成了電話、簡訊、微信、視頻,祝賀變得更及時、更省事。

走親戚:走親戚看望長輩,禮品也從前的20個饃饃,變成了奶、飲料等營養品。生活節奏變快,拜年也由原來的一天走一家,變遷我現在的轉上一圈走完。

現在看來,在遠古時代時候,還沒有村落或者村落很小,森林很多、野獸很多,過年架年火、燃放爆竹確實是必須的。但隨著社會的的發展,出現了大的聚落,直到現代城市形成,過年燃放鞭炮早已失去它原始的意義,而變遷為人們圖熱鬧的方式和過春節單純民俗意義的符號。

(霧霾中的交警)

而到了近代,人們過年節的娛樂方式有了更多項目。不僅如此,大量燃放煙花爆竹,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煙花鞭炮產生的巨大噪音污染和空氣污染,侵害著我們的健康,還會造成火災、炸傷人。所以,過年不放鞭炮,這樣個習俗改變也走向必然,也算是眾望所歸,符合了每個人的需求。但它的真正完成,卻需要政府部門的強制執行。

民俗是大眾所創造的,自然是應該服務於大眾的生活。民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演變,這種現象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在此,我希望更多的城市和農村也參與在這個禁放鞭炮的行列里來。

澤州民俗,關注澤州民俗變遷!感謝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澤州民俗 的精彩文章:

TAG:澤州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