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揚我國威,明朝比「紅海行動」激烈萬倍的「朝鮮之役」

揚我國威,明朝比「紅海行動」激烈萬倍的「朝鮮之役」

原標題:揚我國威,明朝比「紅海行動」激烈萬倍的「朝鮮之役」


01 萬曆,衰落的開始


萬曆是明朝歷史上比較特殊的年份,編著《明史》的清朝人,將大明最終走向滅亡的「鍋」,讓萬曆皇帝來背。因為這位皇帝,奇葩的創造了28年不上早朝的世界記錄。

而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中,也見微知著,正是萬曆僵化的體制機制,後來讓明帝國走向滅亡的不歸路。



中國皇權人治社會,只求表面上粗獷的繁榮,不在技術角度上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情民意的精確。當社會矛盾最終累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最後一根稻草,便會讓王朝崩潰。


就是這樣一個即將迎來風雨飄搖的帝國,竟然完成了能吹上幾輩子的「萬曆三大征」(「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被黑最多的中晚明,也確實足夠偉大。


02 起伏跌宕的進程


萬曆三大征,猶以「朝鮮之役」最為慘烈。


日本在豐臣秀吉統治時期,基本完成了日本統一。但是,他手下那幫領主和武士們,養著沒用,殺了可惜,時間久了還不斷挑事,這讓他們成了國家的心腹大患。


於是,豐臣秀吉想出了「互相傷害」的奸計。一方面,他派兵出擊朝鮮,為以後進攻中國搭好跳板;另一方面,借著戰爭,也消耗消耗內部這些閑出毛病來的軍閥武士。


公元1592年,日本派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李昖,本是個沉湎酒色的主,國內本就武備鬆懈、政治腐敗,軍隊見了日本人就望風而潰,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漢城、平壤相繼淪陷,朝鮮八道淪陷七道,三千里江山馬上拱手讓人。


背後的大明是朝鮮最後的救命稻草。被流氓堵到牆角的朝鮮,只得向自己的老大「宗主國」——大明求援。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馬上應急開了一個御前小會,決定應請求派軍救援。


然而,明軍初戰就碰了釘子。第一批援軍,純屬打醬油,不但人少力乏,連地理情況都不熟悉,被倭人打了個當頭一棒,折損人馬不說,幾位將領也相繼戰死。


萬曆皇帝得敗訊後,委派名將李如松為東征提督,帶領四萬兵馬赴朝參戰。次年正月,李如松進攻平壤,擊敗倭人獲平壤大捷,此後他又收復開城,徹底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而後,李如松後又進逼漢城,但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自己也險些陣亡。當年三月,萬曆皇帝又派悍將劉綎、陳璘率軍入朝。明軍攻佔臨津、寶山等處,截斷了日本人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丟了漢城,往釜山等地退縮,並開始與明軍談判,但因恬不知恥的提出要搶佔朝鮮領土而被明軍拒絕。


日軍再次發動進攻,因李如松在「寧夏之役」中戰死,所以萬曆皇帝任命麻貴為東征大將軍,又發大招,調集了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為了徹底擺平日本,萬曆甚至把四川兵都抽過去了。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與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日本最精銳的力量。


當年八月,豐臣秀吉嗝屁了,日軍又面臨絕對劣勢,只得撤兵,而中朝聯軍乘勢追擊,日軍大敗而歸,戰爭基本結束,但李舜臣等一干中朝名將也在戰鬥中殉國。


03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這場戰爭,歷史記載,萬曆皇帝幾乎是傾全國之力,他前後共計消耗白銀800萬兩,出兵數十萬人,反覆與日軍拉鋸戰,最終艱苦地贏得勝利,但是幾萬名明軍葬身異鄉。


小門小戶的朝鮮,因為這場戰役,元氣大傷,直至百年之後才得以恢復。大明王朝因為這場戰爭,大耗國力。恰好正是這個時期,後金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明朝幾十年內無力鎮壓,最終致使後金成為心腹大患。


而始作俑者的豐臣秀吉,不僅自己最終在失敗的痛苦中死去,還被德川家康「奪了鳥位」。經此一戰,日本也最終服氣,接受了自己的「東亞老二」地位,三百年未敢在東亞再惹事。



如果您喜歡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史君與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君與槽 的精彩文章:

人,就該臭不要臉的活著

TAG:史君與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