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損分析揭示秘色瓷的成分特徵

無損分析揭示秘色瓷的成分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春海)作為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曾是唐宋時期越窯最高燒制水平的代表。由於傳世數量極少而且對其的文獻記載語焉不詳,這種瓷器的真實面貌一直像是被神秘面紗所籠罩。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秘色瓷器出土之後,秘色瓷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而秘色瓷的真相真正揭開,則一直要等到近年來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遺址的發掘。日前,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共同發表了利用科技手段分析上林湖後司嶴窯址秘色瓷的成分特徵的研究成果。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越窯,也正由於這一帶古代屬於越州而得名。唐宋時期,隨著越窯燒制工藝逐漸成熟,「越窯類玉」「千峰翠色」等美譽不斷湧現。正是在這一時期,今天的浙江寧波慈溪上林湖周邊窯廠林立。這裡越窯青瓷產量巨大,暢銷海內外,是「南青」的代表。

2015-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對越窯遺址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發掘了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遺址。大量的秘色瓷等文物在此次發掘中出土。此次發掘收穫豐富,基本釐清了以上林湖後司嶴窯為代表的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和生產工藝、秘色瓷窯場的基本面貌、唐代法門寺地宮與五代越國錢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產地問題,也為開展秘色瓷相關的科技問題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青年學者李合等研究者,採用X攝像熒光能譜儀對後司嶴窯址出土的晚唐至五代時期的秘色瓷和普通越窯青瓷,進行無損分析,同時也對上林湖荷花芯窯址發掘出的晚唐和北宋時期的普通越窯青瓷標本進行了分析。秘色瓷的胎、釉特徵和變化規律以及其與普通越窯青瓷的異同等問題,被研究者們憑藉科技檢測手段從元素組成含量角度被揭示出來。

通過這些研究,秘色瓷的許多成分特徵大白於天下。研究發現,秘色瓷的胎體元素組成與普通越窯青瓷並無明顯差異,兩者都採用當地的瓷石原料制胎。相比而言,秘色瓷對於胎體原料的選擇和處理更為精細。而秘色瓷的瓷釉的元素組成,也與同時期普通越窯青瓷沒有差別。秘色瓷獨特的釉色,可能是與其採用瓷質匣缽的燒制工藝有關。研究者還發現,晚唐到五代時期越窯青瓷釉料的配方,可能發生了變化:由早期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變成了瓷石加草木灰、石灰石的三元配方。而五代時期的秘色瓷的釉料配方,也在晚唐時期配方的基礎上,與普通越窯青瓷發生了同步的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韓慧英:「知至」與「知終」的再認識
安第斯音樂——飛越歷史的神鷹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