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

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

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

按 語:2018年,是「晚自習?哲學研讀小組」的「名家經典閱讀年」,其中,每周六為《論語》學習交流日,每周日為《道德經》學習交流日。現將有關言論輯錄刊發,歡迎參與交流。

原 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 文: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孟 君:今天,我們學習討論《論語?學而篇》第七章的內容。反覆閱讀思考上述原文和譯文,我們可以獲知: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或者,學習的根本性與本質性在於什麼。

鄭 義:這一章,理解與把握的重點在於「賢賢易色」。我以為,楊伯峻先生對此的考據、註解是相當恰切的。他指出,「賢賢易色」是指夫妻關係,特別是夫妻關係的處理。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把夫妻之間的關係看得極重的,認為其為「人倫之始」「王化之基」。因而,本章開始就談到這一關係,是完全符合邏輯的。「易」有交換、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簡慢之義,因而把「易色」解釋為「不重容貌」。可以說,沒有夫妻關係,就談不上之後的與父母關係、與君上關係、與朋友關係,《論語?學而篇》的「務本」,於此可見其根本邏輯所在。

徐 哲:朱熹集注說:「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這就是說,賢人的賢德,不在外表,而在於本質上的善與誠。進一步,他則指出: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四者皆人倫之大者,而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質之美,必其務學之至。雖或以為未嘗為學,我必謂之已學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章的主旨是在講「如何為學」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像「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樣來求學問,或簡言之,要「竭其力、致其身」般地學習。

柳 麗:朱熹引註:「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能是四者,則於人倫厚矣。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學名,而其言如此,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我以為,這樣的話語,既講清了古人的學習內容,又講清了古人的學習方法,真可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辯證統一。在學習內容上,高度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在學習方式方法上,不僅強調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更強調方法論的品質——概括為一個字就是「誠」,具體則為「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由此,我們不禁慨嘆,這是何等的學習大智慧!

嚴 峰:對於這一章,朱熹還有一個精妙的引注,即:「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辭氣之間,抑揚太過,其流之弊,將或至於廢學。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後為無弊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子夏所講的為學之內容和方法都是對的,但是言辭有點誇張了,恐怕不利於長期持續學習,還是孔子在第六章講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為恰當。這就提示了我們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把第六章與本章聯繫起來加以學習把握,另一個是比較孔子和其弟子子夏的思想之異同,在比較與鑒別中豐富和發達自己的思想厚度與方法論。再者,也使我們深刻地懂得了古代學者對《論語》的研發達到了怎樣精密細緻的程度。

賀 明:嚴峰指出的這個朱熹的精妙引注,使我想起了「是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的問題。我以為,首先應該是「六經注我」——準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才是「我注六經」——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規律就是,只有真正承繼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才能真正發揚光大優秀傳統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對比第六章與本章,二者的話語結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通過具象而闡明深刻的思想意蘊和方法論,但在「中庸」這個層次上,似乎子夏還是遜於自己的老師的,在邏輯的深刻性上則無疑是比孔子更前進或更徹底了一步,否則,子夏之語是不會載入《論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想溪流 的精彩文章:

治國理政的基本要則
人的內在生命的呼喚

TAG:思想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