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典故傳說——林則徐漢陽治水
漢陽地域屬雲夢澤,地勢低洼,境內河湖密布,每逢長江漢水漲水之時,漢陽民眾就會飽嘗洪患之苦。為什麼大禹備受尊崇,就是因為他治水有功,百姓永遠懷念這位英雄。
漢陽建堤可追溯至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由趙勛知漢陽軍築堤置閘控水。明正德元年(1506年)所築的漢陽外攔江堤,東北起於禹功磯,西南達於三里坡。之後直至清末的400餘年間,又先後築堤十餘處。這些堤防囿於歷史條件限制,防洪能力都不強。
清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出任湖北布政使。雖然他這次在湖北任職僅僅三個多月,但已深刻認識到在鄂地防洪治水的重要。他在一封信函中提到:「各屬淹水之地,已散給撫恤,災民安恬,唯望堤工,早期修築,使農田調復可事耕鋤。」
道光十七年春,林則徐走馬上任湖廣總督,在此期間,除整理鹽務、查禁鴉片之外,還在整頓堤工總局、加強修堤收費管理、督導江堤建設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使鄂省包括武漢三鎮由洪災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道光十七年六月,是林則徐赴鄂上任的第三個月,正是長江、漢水漲水期。林則徐從漢陽開始,沿漢水堤段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他將沿河堤段分為最險、次險、平穩,並分別按類別制訂不同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林則徐認為:「潰在下游者輕,上游則重;潰在支堤者輕,正堤則重。」因此他強調:「防守之道,尤須於上游加意。」此外,他還指示要建立嚴格的報汛制度,並制訂頒發《防汛事宜》十條規定,要求各級政府嚴格執行。
清代,每年修築堤防的開支巨大。歷年來收費修堤或者是官征官修,或者是民征民修,無論哪種收費,弊端都不少。特別是官吏收費,巧立名目,加增修堤費用,民眾苦不堪言,官吏則從中漁利,貪腐現象十分嚴重。林則徐對亂征堤費的堤工總局嚴肅查處,並規定「局不可多設,人不許多充,費不許多派。」「如有狡詐巧滑之人應加以痛辦,以儆效尤」。由於林則徐的嚴加管束,鄂省及武漢的漢陽、武昌、漢口的修堤專款得到有效保證,漢陽堤防的最險地段、次險地段都得以加固。
林則徐是封疆大吏,在治理洪水時經常是身體力行,漢陽等險段是他去視察督防次數最多的。道光十八年七八月間,江河水勢大漲,林則徐親自在防汛第一線督辦,這一年包括漢陽在內的鄂省多地均未發生潰堤之災。林則徐給道光奏議:「伏秋大汛之際,尤必親赴督查,相勢加防,聚料資材,彼此相幫,上下同護,雖然洪水漲得快,而人事之應盡者,均不敢不竭心力。」
林則徐任湖廣總督19個月,其中有兩個多月完全是用在防汛抗洪上,而他在鄂省包括漢陽在內的治水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業績,為百姓廣為傳頌,為此,道光皇帝嘉獎其治水有功。
一代又一代的漢陽百姓,則更認為,林則徐不僅是治水有功,更是將百姓的生命安危放在了心上,真正是「為任一方,造福一方」。
TAG:漢陽區委黨史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