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年怎麼過?你媽為什麼逼你結婚!

這年怎麼過?你媽為什麼逼你結婚!

俗話說得好,禍不單行,情人節正好又連著新春佳節,單身狗們急需用已經剁掉的手再網購幾對備用的膝蓋了。

為什麼你媽會逼你結婚?

一、行為態度

從內部動機來看,根據父母對於婚姻的態度,從積極到消極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極面對。

看好婚姻:「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結婚了,過得也挺好啊」

父母發自內心地相信結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樣幸福。

可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為什麼父母非要將自己的喜好強加於我呢?

這全都是因為「親子參照效應」(parent-child-reference effect)。

而親子參照效應,是指父母與子女互相都會將對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

對於更多地基於社會關係而非自我定位來定義自己的中國人而言,親子關係可以說是最親密的社會關係之一,因而對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的影響也非常大。

因此,父母將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子女,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置可否:「我結婚這麼多年,不也過來了嘛」

父母並不覺得婚姻多麼美好,更多的是一種習慣。

習慣了每個人都應當處在一段婚姻關係當中的父母,自然會覺得還不結婚的你怪怪的。習慣成自然,越自然越好。

簡單曝光效應(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

其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大腦認知加工陌生事物時,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比較累;而加工那些相對熟悉的事物時,就輕鬆許多,於是會覺得「如沐春風」。所以當看到與自己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時,父母就會覺得你可能出了問題,於是催促你趕快結婚吧。

消極面對:「我過得不好,現在就看你啦」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覺得婚姻簡直是苦難。

可他們還是要眼睜睜地看你往裡跳,甚至閉上眼把你往火坑裡推。

是親生的嘛?這是幾個意思啊?簡單來說,兩個意思:

1.自私的心理補償機制

心理補償(compensation)

它是指個體為了彌補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勢感,而努力在其他領域追求成功。這種補償不僅會體現在個體的不同方面,而且會擴展至與個體心理距離相近的其他個體——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成就,就會愈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會越發盼望子女能儘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補償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遺憾。

2. 邪惡的嫉妒心理

如果自己沒有得到某樣東西,就會希望別人也得不到,維持心理平衡。

如果不巧正好身邊的人得到了,我們就會更加痛苦。

婚姻並不幸福的父母卻逼迫孩子結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心態。

上一代人所處的那個壓抑人性的年代裡,連自由戀愛都是奢求,更不要說單身主義。

在成家立業步入不惑之後,父母那一代人回顧這一路的時代不公和命運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憤懣迫於政治正確和人性光輝的壓抑無法釋放,只能像火山爆發一樣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噴泄出來,灼傷甚至焚毀身邊的至親至愛。

單身的你即使過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這掙扎的圍城裡來住著。

過個年容易么!

二、主觀規範

從外部動機來看,根據父母對於社會規範的看法,還是從積極到消極,可以分成三種情況:積極導向,應當遵守,被迫達標。

積極導向:「你看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多好啊」

父母覺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

其實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

可為什麼父母會產生那樣的錯覺呢?

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

證實偏差是決策偏差的一種,

父母那一輩人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預設了結婚才能幸福的假設,而後只記住了那些幸福的已婚者和不幸的單身狗,越來越強化這一觀點,於是逼迫你結婚。

應當遵守:「隨大流不會錯的,別人都結婚了你也結吧」

父母覺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結婚了,你也應該結婚。

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別人的選擇未必適用於你,

為什麼父母會希望你跟多數人保持一致呢?

因為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基於對「兒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樣傳統價值觀的認同,父母覺得結婚的才是 「正常人」,而將一直不結婚的人看作「異類」。

他們當然不希望你也變成異類中的一員,因此盼著你早點結婚。

咦?大爺你說啥?

被迫達標:「別人都結婚了,你別給爹媽丟臉」

父母其實並不關心結婚好還是不好,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而你還不結婚,他們自己臉上掛不住。

可是你才是爹媽的親骨肉,又不是買彩票中的或者充話費送的,

為什麼別人的看法比你的想法還重要呢?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個體有一種內驅力,希望將自己的觀點和能力與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獲取有關自身觀點和能力的評價。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都是因為你這個不肖子孫連個婚都結不了,爹媽才覺得自己在同輩人中簡直抬不起頭來。

可問題是,你們跟別人比點兒這種好的行不行啊!

三、知覺行為控制

從內部、外部動機來看,你已經明白了父母為什麼想要你儘快結婚。

但為什麼有的父母最終還是下了逼婚的「黑手」呢?

根據父母最終做出逼婚行為的直接原因,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社會責任,自我評價,權威控制。

社會責任:「我催你結婚還不是為了你好」

父母覺得逼婚也是為了你好,當爹媽的有責任把你從小養大,一直照顧到你成家立業。

可是子女畢竟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在結婚這種終身大事上父母為什麼不能聽聽子女的意見呢?

社會責任感。

在親緣關係越相近的對偶角色中,相互之間越熟悉親密,就越相互負有責任。

不管現實中的你身高多高,年齡多大,在父母的內心深處你仍然是那個只會張嘴吃奶,抬屁股拉屎的小嬰兒。

這個世界仍像當年那樣危機四伏,撞傷你的桌角變成了生活中的挫折,絆倒你的石頭變成了工作中的困難,你那麼羼弱、那麼無助,父母怎麼忍心放手不管,眼睜睜地看你裝逼看你飛?

特別是面對婚姻大事,父母覺得自己負有相當的義務來替你做出決定。

自我評價:「你聽我的,肯定沒錯」

你已經成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了,為什麼父母還總想要事事控制著你呢?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

人類通過外界的反饋來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並幫助自己保持內在一致性,決定個人對經驗怎樣解釋以及決定人們的期望。

於是,不逼你結婚,逼誰?

不是你結婚,誰結?

你不結婚,幹嘛?

你不結婚你想幹嘛?

權威控制:「你還聽不聽你媽的了!」

相比於你到底結不結婚這件事,父母其實更關心的是,你到底聽不聽我們的趕緊結婚?

相比於你不結婚這件事,父母更生氣的是,你居然不聽話不去趕緊結婚。

只有存在服從,才會存在權威。

當被社會賦予了服從預期的子女居然開始反抗父母時,基於高權力距離的家長權威受到了直接挑戰,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脅,有必要捍衛自己的權威地位。這時結婚與否的事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這家裡誰說了算。

你結不結婚?

聽不聽我的?

你還認不認我這個媽?

你還算不算是個人?

你讓我還活不活了?

刀刀見血,步步緊逼。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你媽在看著你。

你再多說一句,你媽就炸了——實際上,每次試圖向父母解釋他們的錯誤時,碰到的情況都差不太多。

小結

現在,我們用一套分析方式,拆解了「為什麼你媽逼你結婚」這個問題。

其實這套分類體系還可以用來分析各種行為,比如為什麼你媽逼你穿秋褲:

所以,今年春節,你媽逼你結婚了嘛?

保持聯繫,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點擊以下標題,閱讀內容:

《鬼谷子》《周易》《道德經》

《中醫四大名著》《二十四史》

《東周列國連環畫》

《哈佛家訓》《四書五經》

《霍金三部曲》

《世界二十大名著》

《超輕老花鏡》《稀缺老酒》

《頸肩腰腿痛福音》

《四大名著連環畫》

《衣服不用洗,一泡就乾淨》

《中國歷史百科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