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火藥的黃金歲月:持續的工藝改良永久改變了世界
文|王曉雲
巴蒂斯特·波特
火藥和現代合成炸藥不同,它只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歐洲火藥的配方自1515年巴蒂斯特·波特(Baptista Porta)提出以來幾乎沒有改變過,但老式的黑火藥只有粒狀火藥威力的75%,塊狀火藥的57%。正是幾百年間工藝的革新,才使火藥的威力大大增加。
早期造火藥原料需要碾碎,且不能用鋼鐵之類容易產生火花的容器,英國曾經用大理石或是石灰石的磙子來壓制。在19世紀濕式方法流行後才改為鋼製或者鑄鐵碾壓機,每批火藥從投料到出品需要超過一天時間。
在美國,早期的火藥工場類似磨坊,只不過要磨碎的不是小麥而是火藥原料。北美最早的火藥作坊位於麻省的密爾頓,距離波士頓不過很短的一段車程,當時選擇這裡是為了避開城區,一旦火藥發生事故不會傷害居民。水力火藥工場的新式碾磨機效率更高,生產一批火藥只要四五個小時。
工業化時代之前,老式黑火藥工藝落後,用火藥裝大炮需要很好的經驗,如果火藥壓得不實,點火後會火藥燒不完;如果火藥壓得過實,燃燒速度會很慢。這種微妙的平衡實在難以把握,所以炮兵最後將火藥只裝半個炮膛,在前面堵一個木塞起到壓實的作用,最後才裝炮彈。
約1656 年研磨火藥的機器
1800年前後,一些火藥工場開始出現試驗的做法,測量爆破的壓力,並用擺錘測量槍彈的動能,用定量的數據代替臆測和設想。一個火藥的新時代到來了。歐洲18世紀末還出現了火藥壓實工藝,將潮濕的火藥半成品先用模具壓製成塊狀,擠出其中的水分並增加能量密度。在每平方米600噸的壓力下,火藥壓製成不到半寸厚的火藥塊,以去除火藥中的水分和孔隙並提高密度。等火藥塊乾燥以後,再將其破碎過篩,篩選成大小不同的顆粒供火炮或火槍使用,最後的火藥粉末留給火槍做引火藥。塊狀火藥燃燒效率至少是之前火藥工藝的兩倍,燃燒更乾淨,燃燒速度可以控制,殘留物少,開槍時火槍後部火嘴的噴火情況也小。壓實的塊狀火藥在同體積情況下,比普通粉末火藥威力大四成左右。
在這個基礎上,拿破崙的化學家發現火藥的顆粒如果呈六邊形中央開孔,類似蜂窩煤,燃燒特性會更好,火藥的壓力曲線很平均,使用威力更大的配方而不會突破火炮的強度。1858年克里米亞戰爭,法國開始將有膛線的大炮投入戰場,英國海軍壓力山大,但新式的有膛線火炮需要大顆粒火藥。英國火藥廠將塊狀黑火藥切成長條,再加工成英寸大小的方塊,火藥燃燒的速度仍然太快,只能加厚大炮的炮管來防止炸膛。英國人開始效仿法式工藝,將火藥用模具壓成六稜柱,其中留有一厘米直徑的通孔,火藥燃燒越多面積越少,可以獲得比較均勻的爆燃速度。這種結構的火藥至今還在火箭發動機上採用。
火藥配方開始定量化和標準化,性能也可以實現統一穩定。這樣本國軍隊在戰時也可以安全使用從多個國家進口的火藥。步槍的精度得到提高,槍管上出現了瞄準裝置。在那以前的火槍準頭很差,準星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於火藥裝藥量的量化,每一槍子彈的飛行軌跡也趨近,瞄準裝置開始按照彈道設定遠近不同距離的落點。甚至還能通過用量器精確裝填火藥,確保燧發火槍每一發子彈飛行速度相同。
19世紀後期,火藥的生產已經達到非常精確完善的地步,採用何種方式碾磨,顆粒大小,時間長短,不同成分的配方,以及最後的燃燒速度都可以調整。此時各國的火藥品種繁多,有含硝石量略低的火箭,也有含硝石量六成五的馬克七型火炮火藥。硝石含量降低的目的是降低火藥燃燒速度,令其在持續幾秒鐘的時間內持續推動火箭飛行,而火槍上用的火藥則需要瞬間將子彈噴出槍膛,火藥燃燒速度要高得多。這些現代意義上的黑火藥燃燒溫度超過2000度,在槍管中的燃燒時間只有10毫秒。在火炮上,火藥能產生每平方英寸42噸的壓力,瞬時的衝擊波更超出這個數字。只需要200磅的火藥就能將500磅的炮彈發射到遠處。
1894年,美國開始使用無煙火藥作為軍用槍彈發射葯,高射速、小口徑的速射武器開始出現,發射後污染少的無煙火藥成為首選,但使用黑火藥的子彈仍然有大量庫存供國民警衛隊使用。
※紐倫堡審判,納粹總參謀部為什麼沒被定為犯罪組織?
※在江青身邊待了16年,只有他能給江青「去火」,周邊人全仰仗他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