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歷史無感的人,為啥讀美國歷史?
1
我淚點超級低,是個沒事兒在路上看見送餐員爬個樓梯都鼻子一酸的主兒。要是在路上碰上個幫我抬嬰兒車上樓的,得感動個半天,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
讀《美國的故事》,我時不時就鼻頭一酸,抹兩把眼淚,很可能是因為我淚點低。
《美國的故事》是經貿大校友畢藍老師的博客連載文。畢藍老師對外經貿大學畢業後去美國留學,之後就留在那裡做金融,業餘研究美國歷史。畢藍老師的博客叫做「藍草莓的博客」,我看過了,書出版之後,還在繼續更新。我估計會一直看她的書。
(一共七本,圖中為我正在讀的幾本)
2
以前,我對歷史無感,也不算明白啥叫「以史為鑒」。知道的較多的歷史是《聖經》里的以色列歷史,放在現在可能得叫以色列古代史。
所以讀《美國的故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要讀歷史?我為什麼要讀美國歷史?
在一篇篇故事中,我找到了理由。
美國歷史不可避免由「五月花號」、「清教徒」等等字樣開始。我雖然是個基督徒,但是對清教徒也沒啥了解,那點兒知識僅限於五月花號這個名字很好聽,清教徒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
然而,讀過《殖民之地》(《美國的故事》第一本,目前一共七本),我終於明白是咋回事兒,並且找到了自己讀美國歷史的理由。
清教徒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被迫踏上北美大陸的,這點是大部分歷史書里的說法。但是讀完之後,我不太喜歡「逃避宗教迫害」這個說法。
歐洲的宗教改革使大部分國家從天主教演變為新教,但是和歐洲隔海相望的英國,改革不徹底,新教和天主教藕斷絲連,於是催生了想要更純粹信仰的「新教」,這個新教也分兩個派別,一是新教分裂派,他們覺得教會很難改,得分出去,另外一個覺得可以慢慢改,就是新教保守派。
新教分裂派最先在英國的政治宗教環境中挺不住了,他們為了保有自己的信仰,不得不尋找其他的地方。於是有了先去荷蘭,後去北美大陸的探索。他們坐的船就是「五月花號」,這個五月花號真的和五月花沒啥關係啊,害得我還失望了一把。
(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大陸的時間)
3
為了信仰背井離鄉值不值得?在17世紀,從英國到美洲大陸坐船要兩個月,美洲大陸雖然富庶,可在開放的英國人眼裡也還是蠻荒之地,為了信仰前往未知需要多少勇氣?
放在今天這個語境之下,放在你我基督徒身上,「你願意為你的信仰付出什麼?」;放在你我普通人身上,這個問題可能就是「你願意為你的理想付出什麼?」。
清教徒對上帝的信心,對未知新生活的勇氣真不是現在的人們輕易可以比擬的。所以,我認為他們是主動選擇去美洲,而非完全被動迫害而離開的,畢竟放棄信仰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兒。
而美國從清教徒建立殖民地到獨立戰爭(我目前看到這裡),沒有一個重大事件少了基督教思想,沒有一步少了上帝的作為。
那些著名的、無名的清教徒、自然神論者,讓我看到了一個個被信仰帶領的人的美妙故事。這些故事看得我眼淚巴巴的,也讓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人生。
夢想值得努力,信仰要去付出。
(以上是我日更的開端,大話已經說出去了,請各位朋友們監督呀。還有謝謝老皮,看到你的留言我午覺都不睡,趕緊發布文章啦。)
TAG:海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