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樂能拯救歌舞電影嗎
為 您 奉 上 全 方 位 的 影 視 音 樂 文 章 推 送
新 聞 、 樂 評 、 產 業 、 歷 史
訂 閱「 影 樂 志 」, 和 我 們 一 起
關 注 電 影 音 樂 一 百 年
樂 評
《馬戲之王》
好的音樂能拯救歌舞電影嗎?
文尼爾李李
編輯 WN.
褪
下金剛狼的武裝,Hugh Jackman在2月初為國內觀眾帶來了新片《馬戲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目前上映超過一周票房六千多萬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映高舉愛情與夢想旗幟的《愛樂之城》遜色不少。該片當前的口碑也是兩極分化,褒貶不一。雖然有第75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得主作品《This is me》的加持,但是影片在敘事方面的薄弱還是給了眾多影評人大潑冷水的機會。現在IMDb上《馬戲之王》評分達到8,觀眾口碑可以說是該片頂著爛番茄指數不足50%的起點成為北美票房逆襲贏家的關鍵。但是在音樂劇、歌舞片土壤貧瘠的中國,按照目前在影院的排片量下降速度,一個不注意高開低走票房撲街也是極有可能的。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向來難成中國觀眾寵兒的歌舞片,在上世紀30年代借著百老匯歌舞表演和時事諷刺劇的風頭,才慢慢地成為一種新的影片類型。在歌舞片中,音樂和舞蹈常常既是表達角色性格、情緒的工具,又是帶領人物和觀眾從影片所講述的現實穿越到歌舞夢境的飛毯,因此此類影片核心很大程度在於音樂和歌舞唱跳的表演者們。但電影鏡頭是有限的,歌舞片段和線性的敘事難免會互相打斷:天兒正聊得好好的,演員卻沒有一點防備突然唱起歌來。這種打斷當然有機會營造層次更豐富的反襯但同時也可能干擾觀眾的觀影體驗,所以歌舞片始終是一個沒兩把刷子和錢沒人想碰的類型,也因此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輝煌不再。
從最終成品來看,《馬戲大王》作為一部輕歌劇型的歌舞電影,是一部好聽的電影。影片原創歌曲曲風現代、優美動聽,皆在水準之上,讓《馬戲之王》不會因為平庸的劇情淪為MV合集。如果拋開對歌舞片的種種不適應,比如受不了人物突然在台詞中加上旋律或者一言不合就開跳這種非現實化的表演,觀賞本片還是能收穫相當的娛樂以及導演所傳達的積極昂揚的價值觀。最重要是這群表演者大家都是真傢伙唱跳俱佳,實屬誠意乾貨。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電影講述的是「馬戲團鼻祖」、傳奇人物P.T. Barnum創業致富、打破貧窮詛咒的故事。從史實看,Barnum到底是勵志典型還是冷血商人存有爭議,本片打造的則幾乎是打破階級局限白手創業的傑出青年,適合好萊塢,也符合影片華麗浪漫的基調。
片子從2009年開始籌備,導演最初就計劃將這部傳記電影作為歌舞片來進行製作,而且歌曲全部原創。沒有作為改編依據的音樂劇原型,原創歌舞劇的高風險讓Hugh Jackman最初並未對此片抱有太多希望。直到本片導演Michael Gracey在2013年遇到了音樂人Benj Pasek和Justin Paul,眾人一拍即合,才最終形成了電影的創作班子。
Pasek和Paul那時只是兩個無名小輩。Paul那時還沒有憑藉《愛樂之城》的詞作者身份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兩人也還沒有寫出橫掃奧斯卡、托尼獎、金球獎、格萊美等頂級評選的年度爆款歌曲《City of Stars》。但實際上,不到三十歲的兩人從在密歇根大學共同學習和創作音樂劇起,已經連續合作了十年,高度的默契和連續專註的創作,讓他們積累了許多作品也愈加成熟。《邊緣》、《聖誕頌歌》、《飛天巨桃歷險記》等一系列音樂劇為他們帶來了聲譽和資源,去年他們還憑藉《致埃文漢森》(Dear Evan Hansen)獲得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成為了百老匯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創作二人組。在二人的創作模式中多數時候賈斯汀寫曲,而班傑寫詞,有商有量,風格多元。面對原創歌舞片音樂的任務,實力毋庸置疑的兩位沒在怕的,最後交出的11首歌曲也順利將二人送上了奧斯卡的競爭席。
Benj Pasek和Justin Paulmetroweekly.com
《馬戲之王》影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妻賢子孝的Barnum職場失意的人生境遇和挽起袖子創業致富的決心,接著圍繞其商業計劃的展開講述了Barnum從經營博物館開始最終一步步開創了世界上第一家馬戲團的傳奇。除了動物表演,他的馬戲團最吸引人的是一個個從全球各地集結而來的「奇人」。鬍子女、拇指將軍這些現實社會的邊緣人,還有人美歌好的大明星,在馬戲團的燈光下上演精彩好戲獲得內心圓滿,滿足著熱衷獵奇的觀眾。但同時也是因為馬戲團的超前,他們被鄙夷、嘲諷、拒之門外,不被了解的人最可悲,第二幕的馬戲團灰心喪氣。最後,Barnum和眾人不屈不撓,一起找回最初的夢想,抖擻精神選擇繼續奮鬥。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據說為了表現馬戲團開創者Barnum先於時代的前衛和他華麗炫目的形象,兩位創作者特意選擇了較為現代的音樂風格。最終的歌曲以現代的西方流行樂為主,融合搖滾、民謠風格,加入大量器樂演奏,多數歌曲通過強有力的打擊樂和人聲合唱渲染情緒,從自信激昂到溫情、寬廣或是自我沉澱後的坦然,精力飽滿又激情四射,是一盤整體很「燃」,局部抒情的原聲。
定下創作基調後,兩人首先拿出了電影中最有傳統音樂劇風格的《A Million Dreams》打動了導演。歌曲屬於第一幕的鋪墊環節,還在較為溫情的氛圍中,以鋼琴、吉他伴奏開始,童聲Ziv Zaifman演唱講述Barnum充滿幻想的童年版本。本來兩人打算在此結束此曲,後來在導演建議下擴展到了Barnum的成年以及同妻子相識相愛的生命歷程,歌曲隨著傑克曼的加入力量增強,漸漸疊加的弦樂增加了信念感,Michelle Williams的聲線則為歌曲添加了溫暖柔和的味道。一首歌把一個人前三十年的人生給交代清楚。《A Million Dreams》代表的是過去的希望,但在失意的人生下蒙上了灰,此曲再一次出現由Barnum的女兒們和他溫情的對唱,這也是激起他鬥志的一場。接下來,Barnum開始創業了。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從影片敘事結構來講,三幕結尾各有一個推動觀眾情緒的歌曲節點,《Come Alive》、《This is Me》、《From Now On》,三首都是極具感染力的合唱作品,分別從低沉的電吉他或抒情的鋼琴逐漸隨著打擊樂器和人聲加入增強,象徵人的思緒;而幫腔到合唱總是和明顯的節奏感共存,又極易帶動觀眾進入劇情,融入主人公的命運變化之中。
中段故事的高潮馬戲團眾人合唱了本片主打歌《This Is Me》,這首歌曲由片中鬍子女領銜演唱,在被上流社會不屑一顧之後,眾人既要發泄心中怒火又要書寫心中的信念。因此此曲的歌詞中雖有不甘、不平,但情緒卻是逐昂揚漸爆的。選擇勇敢、自我肯定,擁抱真我追逐明天,這樣的自我勉勵不僅屬於好萊塢電影,不僅僅屬於要對抗外部眼光的「他們」,也屬於無數平凡的個人。
最後受到打擊的Barnum在酒館中消沉沮喪,光芒暗淡、高牆坍塌,全程燃爆的影片自然不會結束在一個情緒低點。馬戲團一開始就是團結的,最後仍是團結的,大家來到酒館像最初被招募一樣,鼓勵Barnum,將其再次「招募」。《From Now On》完成了電影最後的點題並再次烘託了強烈的情感氛圍。經歷了拼搏、失敗,眾人再聚內心已經比最初多了明確的希望,這首歌情緒上的由低升高,逐漸飽滿,傳達出人物的不屈和堅強。此前《馬戲之王》的排練,光湊人都湊了八個月,定下的排練日程恰好在Hugh Jackman在做完鼻子手術後兩天,敬業的休叔為排練唱到傷口撕裂,多縫了好多針。電影中Hugh Jackman也在此曲中亮了一把專業級歌喉,力量十足,確實是被演戲耽擱的歌手。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三幕節點的充滿力量感和情感爆發的歌曲外,每一段當中也出現了很多精彩歌舞橋段。
第一幕結尾,Barnum在酒館說服Zac Efron加入其團隊,對話式的歌曲《The Other Side》旋律上口,運用節奏的變化,或跳躍或急促,使兩人言語間的角力較量、虛張聲勢、討價還價展示出來。
上文提到《This is Me》是一首情緒炸裂的歌曲,在它之前則是一首純抒情的《Never Enough》,由當時的瑞典夜鶯Jenny Lind演唱,為此曲獻聲的是Loren Allred,她也是本片中唯一一個只出聲不露臉的出演者。Allred大氣磅礴的聲線將這首歌曲的情緒推到極致。此時電影交叉剪輯著觀眾、Barnum、曖昧小情侶的畫面,暗示《Never enough》的不僅是人與人的關係,也有對舞台和認可的嚮往。Barnum想要借歐洲歌星抬高身價進入上流圈子,但最終結果是優雅高貴的林德背過身投入了上層社會,而身後的階級之門卻攔住了馬戲團。也因為這樣的刺激,眾人才會在《This is Me》中擁有噴薄的情感。
最後一幕,開場曲再次響起,經過整部電影的講述,觀眾已經建立了對馬戲團的認識和認同,相同的熱情奔放比最初多了一份堅定和和生活正面交手而不被摧毀之後的從容,也更容易點燃觀眾內心的熱血,保證燃著開始絕不喪著結束。
《馬戲之王》劇照Chernin Entertainment
在歌舞片早已輝煌不再的當今,運用原創歌曲打造的歌舞片真得實屬難得。歌舞片段絕對真誠地真槍實幹、火力全開, 這不能不說是對歌舞片表達的清晰的敬意。《馬戲之王》有值得讚美的表演和動聽的歌曲,儘管這些不一定能夠改變觀眾對歌舞片的距離感,但至少在這一個小時四十五分鐘里,它所包含的積極精神和情緒,還是能讓平凡的我們獲得一次強力的「感染」,撒著熱淚為他們鼓掌。
本期作者
尼爾李李
成都人,日影迷
喜歡電影中的世界音樂
TAG:影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