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的電影的光影和色彩感覺要比一般攝影的好看?
??
作為一個專業從事本行業的業內人,我想談談我的理解。當然是技術層面。一個電影畫面的構成,是需要很多部門一起來構造出的,首先美術老師要搭建或者改建現有的場景,使它更具有可拍性,也讓畫面內的信息更加統一和諧,當然也會有藝術加工色彩添加刪減等等。很多你看到的實景並不是實景,是在影棚中搭建出來的。然後是燈光,電影是需要被精確布光的,從簡單的為了曝光而鋪設的底子光,到造型光,它們的邏輯是生活中人眼看到的,可又是精確可控藝術加工過的,你問我太陽下的外景?哎媽外景老費燈了,就算是自然主義拍法,也會選取一天當中光線環境最適合拍攝的,比如早晨傍晚等等。另外就是我的專業攝影了。從構圖中視覺中心的選擇,到畫面中出現顏色的分布,再到合乎視覺習慣的景深(注意,這個很重要,景深太淺畫面太虛,就變成婚慶糖水片,景深太實就變成了新聞),再者就是鏡頭的選擇,牽涉鏡頭成像的風格,色彩還原程度,還有焦段(注意,這個也很重要)什麼樣的景別並不是選擇鏡頭的依據,更多是參考鏡頭會帶來的透視變化。一般情況下電影中大廣角(12以下)和大長焦(180以上)並不是被很經常使用,因為太不符合人眼習慣,會容易跳戲。還有就是特效合成和調色了。合成並不只是加個小怪獸那麼簡單,舉個栗子,畫面中不完美的地方可以抹掉,畫面中不足的煙霧可以添加。再說調色,現在數字攝影機都是log文件或者raw格式文件,都是灰的,必須要後期調色。調色不僅可以改變一定的光線比例,製造不同顏色的對比,更可以製造氣氛。比如某些好萊塢大片,你看到的暗調子裡面的黑,並不是簡單的黑,看到的亮部也不是簡單的白,調色師可以改變亮部,暗部,中間調不同的色彩傾向,比如暗部偏紅,中間掉偏藍,高光偏黃,人的膚色也都是單做加磨皮的,非常的複雜。還可以後期降噪或者加不同大小的噪點製造顆粒感。
??
※史上最不願當皇帝的四位皇帝,有被刀架著坐上皇位,有被打暈強逼
TAG:遼光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