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身:隆師親友,治氣養心

修身:隆師親友,治氣養心

次論《修身》。如何修養身心?這不僅在重視個人修養,以道德水準承認統治合法性的儒家是問題,在當下也有著切實的意義。正如上篇引黑塞所言:「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荀子的教誨,為我們指出了努力的下手處。

毛澤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修養身心關乎內在,但外在的參考仍十分重要。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荀子繼續發揮,指出須以「介然」(意志堅定)的態度「思齊」,「菑然」(受到災害)的態度 「自省」。這要求修行者具備一種價值感悟力:何為賢?何為不賢?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我們也在被他人評價。荀子首先教授我們的,是聆聽評價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可能形成自身的價值觀,進而做出恰當的評價。

荀子列出了三類評價者:師、友、賊。師,是批評中肯的人;友,是肯定恰當的人;賊,是阿諛奉承的人。如果我們懷著開放的心態,就會發現身邊的師、友實在不少。比如,家人是我們最熟悉的人,我們卻常常將其關懷視而不見,一味隨波逐流。其實,家人最是了解我們所處的情境,因此仔細聆聽進而做出判斷,然後信受奉行,是我們修身最速的辦法。

要成為君子,我們應「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如此不斷進步,化外在的褒貶為自身的進益。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常「諂諛者親,諫爭者疏」,做那令人不齒的小人行徑。我們未必不明大是大非,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恍然大悟之際,常常也是追悔莫及之時。

在荀子看來,「禮」是修身的準則。簡而言之,禮是一種道德規範,它指引著修身之途。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治思想,認為禮應當貫穿於生活的全部方面。從「血氣、志意、知慮」,到「食飲、衣服、居處、動靜」,再到「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禮的影響無處不在。總而言之,「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既是修身的準則,又是一座橋樑,使修身這一個人行為可能凈化社會、安定國家。換言之,惟有禮才能使「修齊治平」成為現實。

接下來,荀子舉出了一系列名詞定義,諸如「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 我們彷彿在讀一本教科書,它專門教授有關「禮」的知識。這種賦予特定字眼以特殊含義的做法,蘊含了作者的事實、道德判斷,並以此作為其話語體系的基石。

在闡述了修身的根本原則之後,荀子介紹了「術」,亦即修身的方法。修身,在內是「治氣養心」,其理在於調和。節錄如下:

原文: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刦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之炤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譯文:

調理血氣、修養身心的方法是:血氣剛強的人,就用平心靜氣來柔化他;思想深沉的人,就用平易率直來改造他;勇猛凶暴的人,就用訓導來輔助他;行為匆忙的人,就用舉止安詳來節制他;心胸狹窄氣量很小的人,就用寬宏大度來開導他;卑賤遲鈍貪婪的人,就用高尚的志向來激發他;庸俗愚鈍散漫的人,就用良師益友來改變他;怠慢輕薄自暴自棄的人,就用災禍來警醒他;愚笨老實的人,就用禮樂來調和他,用動腦思考來疏導他。

譯文參考中華書局出版,方勇、李波譯註的《荀子》。調和以修身心,既是對內的自省,也是對外的教化。君子是入世的,孔子雖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但那畢竟是一時感嘆。因為該做要做的,還是得做。君子修身與他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自立立人」的仁心,佛教說「悲智雙運」,其理一如。

漸漸地,荀子的論說也從個人的內省轉向外在的行為標準,兩者須臾不可離。通過內省,我們不再渴求外物,而是道安心安。「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追求完善自我,便會「萬物皆備於我」,以物為進階之梯,而非阻道的障礙。外在環境的阻礙不會成為不修身的理由,相反,它是一塊試金石。

那麼,怎樣的行為標準會給人以君子的印象呢?「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這是放之四海都會被尊敬的行為。之後荀子還舉出了次之、複次、最末的三種行為,以供我們參考,在此不列。

「鶴立雞群」,說的是高尚者的獨樹一幟。但是,這也會招來嫉恨。因此,荀子特別提醒修身者,「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修身會顯得特別謙遜,彷彿是對世俗的獻媚。其實,君子止於至善,這種境界非投入者不能理解,因此不必為世俗的不解而辯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信仰的力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開篇即列出君子追求的三大終極目標,它們是夜空中的北辰星。荀子強調了「止」的重要性,要先設立一個有終點的目標,然後再去追逐。否則,「其折股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目標有大有小,比如「至善」遙遙在望,「敬業」則時時可為,後者是前者的敲門磚。樹立好正確的目標,為之終身奮鬥,這是君子修身的止境。

「篤志而體,君子也。」這是荀子為君子下的定義,即意志堅強又身體力行的人。這個定義可以和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互相發明。次之的是「好法而行」(愛好禮法且能實行)的士,高明的是「齊明而不竭」(思慮敏銳而永不枯竭)的聖人。有了止境還不夠,還須以堅定的意志達到它。在這段旅途中,君子的氣質將會慢慢變化,最終展現出聖人的氣象。

這段旅途很長,其間最重要的引導是老師。親師隆禮,荀子在《勸學》篇中已經詳細論過它的重要性,而它也是貫穿《荀子》一書的主線。禮法雖遠,但世間的知識、應對的智慧、為人的根本,莫不以親師學習為先。因此,親師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

君子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從少年時代的培養而來的。「端愨順弟」(忠厚誠實、尊敬兄長),是德行的根基,「好學遜敏」(好學、謙遜、敏捷),是求學的姿態。在學生生涯打實根基之後,「老老」「不窮窮」「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則是君子能做應做之事了。這不僅對老者、窮者、受施者有益,更會得到上天的保佑——這是仁德的感應。

修身的君子對外展露的氣象,雖不及聖人的圓融無礙,卻也中和。「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窮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荀子對君子的仔細刻畫,也無疑是一張自畫像。「義者,宜也」,荀子以「公義勝私慾」結束了本篇。也就是說,行事恰當,不偏不倚的權衡功夫,是有了修養功底的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無時無刻不把生活當作一種修行,這就是君子的覺悟了。

註: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心 的精彩文章:

失眠會自愈?每天喝1杯它,安神益智,養心退熱,7天就見效!
心內科主任:身體有三個特徵,說明心臟很健康!養心謹記三補一忌

TAG: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