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定哈拉古城為齊齊哈爾城史紀元的幾點質疑

定哈拉古城為齊齊哈爾城史紀元的幾點質疑

2004年9月24日—9月27日,齊齊哈爾市召開了有外地專家學者13位,本地專家學者兩位參加的《齊齊哈爾建城史專家論證會》,定哈拉古城為齊齊哈爾城史紀元(即齊齊哈爾建城880年之說)。由此,引發了史學界一場論爭。筆者以為,學術之爭,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有利於撥開歷史迷霧,有利於對齊齊哈爾及子孫後代負責。齊齊哈爾具有悠久的歷史,起碼可上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的舉世聞名的昂昂溪細石器文化,甚至還要早,即舊石器時期齊齊哈爾就有人類活動。建城史只是齊齊哈爾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就當前城史紀元之爭議,筆者認為定哈拉古城為齊齊哈爾城史紀元之說存疑。

一、馮永謙先生在《金代龐葛城》一文中寫到哈拉古城是「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址,在齊齊哈爾市區附近,除了哈拉城址外,再沒有時代更早,或規模相近的古城址」。筆者以為此說不確。在齊齊哈爾現所轄7區9縣內,歷史遺留下許多座規模不等的時代各異的古城堡,僅遼金時期的古城堡,就可達數十座。考古證明,哈拉古城既不是發現時代最早,亦不是規模最大的。哈拉古城南北兩城城垣總長1360米。且不說眾所周知的遼泰州(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周長4563米,金代的蒲與路路治(克東縣金城鄉古城),周長2850米。除此以外,比哈拉古城規模大的還有位於龍江縣東北18公里的土城子古城,周長2100米;位於龍江縣濟沁河鄉境內的小城子古城,周長1543米;位於龍江縣龍興鎮的沙家街古城,周長1451米;位於碾子山區的雅魯河古城,周長1360米。僅據上述古城址,即可說明哈拉古城既非發現最早的古城址,亦非規模最大的古城址。從時間、規模上哈拉古城排名第六。就是按馮先生所說的「市區附近」(不含外縣),哈拉古城也不是唯一的。馮先生由於不是本地人,不太了解齊齊哈爾的市區分布。齊齊哈爾現有7個市區,即龍沙區、建華區、鐵鋒區,此三區為中心市區,亦稱北三區,除此之外,尚有富拉爾基區、昂昂溪區、梅里斯區、碾子山區。哈拉古城位於梅里斯區,古城南北兩城城垣共長1360米。何謂除哈拉古城址外,沒有規模相近的古城址呢?

二、孟廣耀先生考證:「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及其周圍統稱卜奎(魁),滿語中的『奎』字,系『克伊切』發ki音,有音無字,以『奎』代之,或寫成『魁』。有時將『卜奎』讀成『卜克伊』,或讀成『博克西』,這就是《金史》中龐葛城。」提出卜魁即龐葛的音轉或諧音。黃鳳岐先生在《齊齊哈爾建城時間考》一文中寫到「齊齊哈爾市區西北的哈拉古城,即是龐葛城」。筆者以為此說誤矣。

先放下龐葛城是否是哈拉古城不提,僅就卜奎是龐葛的音轉或諧音就是有誤的。齊齊哈爾的別名叫卜奎(卜魁),史書記的「布枯」或「卜魁」,源於當時齊齊哈爾屯總管府的卜魁。《嫩流志》又記為百克(同屬一人),曾任總管、副都統銜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清王朝平定吳三桂叛亂後,為驅逐沙俄侵略者,開始著手東北邊防的建設。其中,開闢驛站,傳遞軍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準備工作及戰略部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派戶部郎中包奇等奉命選熟知地形道路的人,測量自吉林烏拉至璦琿的驛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決定設20驛,其中的卜奎驛站即「博克率丁駐紮的江東地方,後世稱為卜魁村,他們邊營驛站邊農墾自給,『布枯耕於此』來源於此。卜魁村早於齊齊哈爾木城之前就存在」。(齊齊哈爾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達斡爾族村屯錄》(內部出版),2頁,黑新出圖(1993)302號,1993。)

達斡爾族向有以首領名命地名村名的習慣。夏家駿、孟憲振先生在《「卜魁」考釋》一文中寫到,「卜魁」一名最初只是索倫、達斡爾頭領卜魁的大名,只是由於他的存在和影響,後來才兼指他所居住或管轄的村落及官府在此村落修築的驛站,最後才延展為官府興建的城市之名。查清史檔案,卜魁確有其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十六日,兵部咨行黑龍江將軍文云:「據黑龍江將軍題:既然遷往墨爾根之官兵,於墨爾根地方未建房屋,其妻子等遷去後,即無棲身之地,故副都統銜卜魁與臣二人,亦於(二十九)年正月率官兵遷往墨爾根,二月起伐木,三四月間開始建房。」(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1690—01函。)這說明不但確有卜魁其人,而且於康熙二十八年以前就被授為副都統銜,於康熙二十九年正月調往墨爾根。據主要從事滿語翻譯與清史滿族史研究的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吳雪娟依據黑龍江省檔案館館藏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案研究、考證,卜魁父親德勒布即為達斡爾族首領,達斡爾族內遷嫩江兩岸後,於崇德八年至順治十二年(1643—1656)任達爾漢(管理官員,1649年在齊齊哈爾屯設立總管和總管府後稱索倫總管),去世以後由卜魁之兄呼爾和郭勒承襲,呼爾和郭勒去世後由卜魁另一兄長布雷承襲,布雷因故革職後由卜魁承襲。吳雪娟在其所著《達斡爾首領卜魁考述》一文中關於卜魁的生平中寫到:「卜魁,達斡爾族,布拉穆氏,生卒年不詳。康熙四年(1665)承襲索倫總管,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黑龍江副都統銜,負責管理黑龍江駐防八旗內達斡爾官兵。康熙三十年因病休致。在任期間,卜魁參與了招撫鄂倫春人丁,追捕索倫逃人,賞賚巴爾虎部落、抗擊沙俄侵略者以及尼布楚談判等活動,在管理黑龍江少數民族部落,保衛東北邊疆領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吳雪娟:《達斡爾首領卜魁考述》,載《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4)。)卜魁其人其事,有史可查有據可證。

再說齊齊哈爾之名的由來。「齊齊哈爾」是達斡爾族人開闢的早期村落,位於嫩江西岸,始建於順治二至三年(1645—1646)。建屯不久,清廷為加強對達斡爾族等民族的管理和巡邊,於清順治六年(1649)在該屯設立了總管和總管府。據烏力斯·衛戎考證達斡爾族早期在嫩江西岸建屯31個,嫩江南岸建屯6個,嫩江北岸建屯15個,嫩江東岸建屯10個。哈拉即為在嫩江西岸所建村屯之一,歸齊齊哈爾屯達斡爾總管衙門府管轄。所以,卜魁、齊齊哈爾之稱與龐葛、哈拉之稱無任何聯繫。

三、黃鳳岐先生認為「清康熙三十年(即1691)所建清代駐防城是由齊齊哈爾故城遷址於嫩江東岸卜奎建立的齊齊哈爾新城」。筆者以為,此說不確。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准奏建齊齊哈爾城,但不是在嫩江西岸的齊齊哈爾屯,而是「奉旨:著不誤農時,乘閑築城。欽此,欽遵。傳旨於總管等,一同詳察地方,於嫩江東岸卜奎驛站地方丈量築城處所,以達斡爾等人力動工修築,至種田季節後,宣布來年(1692)竣工,將力夫遺回各該村,據此,另行築城之處勿庸議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錫伯族檔案史料》上冊,28頁,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9。)據此,齊齊哈爾建城根本不存在從西岸遷至東岸之事,康熙帝對建城的地點,開工,竣工的時間,動用人力等都有明確批示,一目了然。時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及總管瑪布岱遵旨建了齊齊哈爾城。「風刮卜魁」只是個傳說,傳說不等於史實。

四、定哈拉古城為城史紀元的專家學者所依據的史料甚少,且不明確。

1、以《金史》記載:「天會三年二月丁卯,以龐葛城分授所徙烏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為依據。但該記載只明確地記載了何年何部族遷徙到龐葛。至於龐葛城究為何地,未記,尚需大量考古證明以確認。王國維先生經大量考證斷定:「金時烏古迪烈部在興安嶺之東,蒲與路之西,泰州之北。」此說大致是正確的。也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基本共識。筆者查閱齊齊哈爾地圖,在齊齊哈爾地域內符合此說的金代古城十幾個,哈拉古城僅是其中的一個。內蒙古學者杜春鵬、李丕華研究認為「龐葛城建於遼代中期以後,它是遼代白海拉爾河流域向東南移600里而新建的通化州,即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濟沁河東北溝村古城」。(杜春鵬、李丕華:《遼代龐葛城遺址考》,載《黑龍江史志》,2004)。李健才等學者認為烏古迪烈統軍司在遼泰州。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等學者研究認為在諾敏河古城、阿倫河古城、雅魯河古城的「此三城中以雅魯河古城為最大,位於交通要隘,今齊齊哈爾至海拉爾的鐵路從附近經過。此城附近麒麟河至濟沁河間南段的牆壕又與其他各段不同,由一道主牆,兩道壕溝,兩道副牆構成。在此城以北的雅爾根楚河城堡,曾發現五十八把鐵斧,八副鐵鏵,形制均同於金代。故此城疑即烏古迪烈統軍司所在。據《金史·兵志》:天德二年(1150)『九月……改烏古迪烈統軍司為招討司……東北路者初置烏古迪烈部,後置於泰州』亦有認為『烏古迪烈統軍司當在今洮安縣之北或西北,約為今綽爾河與雅魯河流域,治所疑即今塔子城,』但塔子城近人都認為是泰州或泰州之一縣,則烏古迪烈統軍司正應在雅魯河古城」。(孫秀仁、孫進己、鄭英德、馮繼欽、干志耿:《室韋史研究》,102頁,哈爾濱,北方文物雜誌出版社,1985。)也就是說雅魯河古城是烏古迪烈部所遷之龐葛城而非哈拉古城。

2、以《金史·地理志》載「烏古迪烈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蒲與路近」為依據。筆者查齊齊哈爾地圖,發現位於克山縣西南的克山古城與蒲與路最近。而不單是哈拉古城與蒲與路近,其他古城也符合「與蒲與路近」這一記載。

3、依據《金史》天德四年十一月,「辛丑,買珠於烏古迪烈部及蒲與路,禁百姓私相貿易」為依據。筆者查嫩江水系圖,據齊齊哈爾《自然地理志》記「嫩江及其支流共同構成嫩江水系。嫩江支流共有20多條,其中較大的12條,流域面積282.748平方里」。(齊齊哈爾市地方志辦公室:《齊齊哈爾市志稿·自然地理志》(內部資料),58頁,1989。)經查,流經齊齊哈爾地域的嫩江支流即有阿倫河、音河、訥漠爾河、諾敏河、雅魯河、烏裕爾河、雙陽河、二溝河、綽爾河等。如產珠,也絕不會只限於流經哈拉古城的一條江叉。所以,以買珠為據不能說明哈拉古城即當時烏古迪烈部所遷之地龐葛城。

4、有學者提出北京以1153年金遷都為依據,改寫建都史為850年;哈爾濱以阿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為依據,擬將哈爾濱建城史改寫為889年;瀋陽市以燕國時期「侯城」所在地為依據,改寫建城史為2300年為例來改寫齊齊哈爾建城史為880年。如依此說,齊齊哈爾泰來縣塔子城是遼泰州所在地。齊齊哈爾克東縣金城鄉古城村是金代的蒲與路路治,是當時嫩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古城,行政級別相當於今地市級及准省級,無疑是當時嫩江流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且塔子城建於遼代,眾所周知比金代所建之城要早。

還有學者提出,遼泰州及蒲與路路治不在市區,萬一齊市重新劃分區域將泰來塔子城及克東金城鄉划出怎麼辦。此說謬矣,筆者認為如以北京、哈爾濱、瀋陽改寫建城史為例,北京改寫建城史的城址為房山,哈爾濱為阿城(阿城後來劃為哈爾濱的一個區,但哈爾濱建城史至今並沒有以阿城來定。),均不屬市區。而區域的歸屬劃分自古至今就是有變化的。齊齊哈爾曾是黑龍江省省會,現在黑龍江省省會是哈爾濱。誰知將來的哪一天又會怎麼劃分,如將哈拉古城劃歸莫力達瓦旗或成立自治縣、市又該怎麼辦?只能以現在區域為準。所以據上說如改寫城史紀元的話,最早的且有可靠文獻和文物根據的也應是遼泰州(塔子城),金代應是蒲與路路治(金城鄉古城)而不是考古及史料依據都不足,不確切,存在很大爭議的哈拉古城。按照國際慣例,確定城史紀元的準確時間,不單是屬於歷史範疇的問題,在政治上(主要表現在民族關係與國家關係上)也必須是十分嚴肅的。城史紀元的選定,必須有可靠的文獻和考古文物依據。

綜上所述,定哈拉古城為齊齊哈爾城史紀元存疑頗多,在歷史研究中,很重要的原則之一即是「寧缺毋濫,存疑不用」。

(原齊齊哈爾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此文成稿於2005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卜奎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卜奎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