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科學文獻生產國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20日電(記者 唐希)《自然》雜誌1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首次在科學出版物總量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科學文獻生產國。
這份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彙編的統計數據表明,儘管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大了對自己國家科技的投資,但是美國仍然穩居科學強國的寶座,開展著備受關注的研究,不斷吸引國際學生,並將科學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產權。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Maria Zuber說:「美國仍然是全球科技的領導者,但世界正在改變。」隨著其他國家提高產量,美國在全球科學活動中的相對份額正在下降。Zuber是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負責監督NSF,並發表了該報告。
圖片來自《自然》雜誌
從出版物數量的絕對值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已經很明顯了: 2016年,中國發表了超過42.6萬份研究報告,佔了Elsevier』s Scopus資料庫的18.6%。相比之下,美國有近40.9萬研究報告。印度超過了日本,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繼續上升。
NSF對發表的論文作者的貢獻比重的大小進行了計算。但是,Elsevier』s Scopus資料庫是給了每一位作者相同的貢獻比重。因此,在出版物數量上,NSF仍然將美國排在首位。
NSF的研究小組調查了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物的來源,美國排名第三,排在瑞典和瑞士之後。歐盟排名第四,而中國排名第五。報告稱,儘管美國在這類學生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9%。但美國仍然是在生產科學和技術領域培養最多博士畢業生的國家,仍然是國際學生尋求高等學位的主要目的地。
美國在研發上花費也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2015年美國約投入5000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26%。中國位居第二,大約為40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投入在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基本保持不變,而中國近年來的研發支出比例卻有所增加。
這次NSF的分析調查,即該機構兩年一度的科學和工程指標的最新版本,是在人們對美國科學狀況的高度關注的時候出現的。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華盛頓的一位智庫成員馬克·穆羅(Mark Muro)表示,這應該引起警醒。美國科學支出的趨勢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而且,研究人員的人才庫仍然受到婦女和少數民族的代表性不足的限制。同樣,像半導體這樣的關鍵行業也被掏空了,因為企業把生產工作外包給其他國家。
NSF第一次在其統計分析中包含了技術轉讓和創新的部分。數據顯示,在專利、知識產權收入和創新技術風險投資等方面,美國仍然繼續引領世界。雖然在地方和區域一級需要更多的關注,但是,這份報告還是提供了有關科學創新價值的重要數據。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是生產力增長和繁榮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穆羅說,新數據提供了「一個當初我們為什麼要關注這些指標的有用提醒。」
※國家旅遊局:推進新一輪廁所革命,推廣「所長制」
※老人給愛妻寫55年情詩遺作 讓愛妻瞬間淚奔
TAG: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