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的思想表達魅力
老子「道」的思想表達魅力
按 語:2018年,是「晚自習?哲學研讀小組」的「名家經典閱讀年」,其中,每周六為《論語》學習交流日,每周日為《道德經》學習交流日。現將有關言論輯錄刊發,歡迎參與交流。
討論主題:準確理解和把握老子的「道」(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德經》第25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第21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道德經》第14章)
孟 君:以上三段文字,就是老子對其宇宙觀(世界觀)中的主體「道」的描述。反覆朗讀至熟練,除了個別文字的涵義不甚明確外,我們還能覺得它是兩千多年前的古文嗎?有沒有體味到一種關於「道」的思想表達的魅力?陳鼓應先生主張「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中國『哲學的突破』始於老子」,我不知道先生是怎樣論證的,但從這三段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概念思想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來看,我以為陳鼓應先生的主張是應該贊成和擁護的。「發現」新事物,「概念」新事物,不是哲學的第一能力嗎?無所「發現」,無所「概念」,還能稱得上是哲學嗎?
鄭 義:我記得當代著名哲學家孫正聿先生說過,理解和把握「哲學知識」是既不難而又困難的,說其「不難」,就在於「哲學知識」是發生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的;說其「難」,就在於我們不能以「常識的思維方式」(機械思維)去理解和把握哲學,而必須以「哲學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去理解和把握哲學,而「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人類最高的思維方式。讀哲學文本,首先是「思維方式」的對接,「思維方式」對接不上,則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哲學,這就如同穿衣服一樣,型號不對,衣服是穿不到身上的,哲學也有這樣一個「思維型號」的對接問題。讀古典哲學文本,則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清零」自己的現時思維,與古人的思維「對接」,就既不能理解古代先賢的思維與思想,也不能因此而發展自己的思維與思想,只能是圖耗時間和精力而不知其所云,或者只有「淺層」感知與名稱。
徐 哲:鄭義所言,講到了問題的根本上。有的人讀哲學「如痴如醉」,如孟君兄所言能夠領悟和領略哲學思想表達的無窮魅力,有的人讀哲學則「痛苦不堪、不知所云」,甚至說哲學根本是無用的東西。這其中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哲學思維方式」問題。規律則是,人的思維方式不能「升級換代」,不能由「常識的思維方式」發展到「哲學的思維方式」,則任何創造性、創新型的作為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只能是「路徑依賴」的作為。當然,「哲學思維方式」的培育、發育、形成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恩格斯講,哲學是通曉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的理論思維,「通曉思維的歷史」和「通曉思維的成就」,哪能是一般的作為所能成就的呢?中國哲學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與恩格斯所講的道理是一致的,「究」與「通」何其難?非頑強意志而不可為。我們讀老子哲學,可謂「通曉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個始端。
柳 麗:上述三段文字,是為老子對「道」的描寫,三者之間是有很強的內在邏輯關係的。「道」可謂老子在自己那個時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個重大哲學發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提出「道」的概念,即為老子哲學的創生。這個「道」的概念,無疑是非凡的。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指出:由此「天為一切之最高主宰的觀念,為老子所打破」,老子「作了一次徹底的思想革命。老子以為天道不是最根本的,尚有為天之根本者」,「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這應該是陳鼓應先生主張「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中國『哲學的突破』始於老子」的原理所在。
嚴 峰:上述三段文字中的二、三段即《道德經》的第21章、第14章是老子對「道」的具體描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是恍惚無形的,但在恍惚窈冥中,確實「有物」「有象」「有精」「有信」,這就說明了「道」的真實存在性。而進一步的描寫,則更顯示了「道」的真實存在的奧妙:「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是實存的存在體,卻又是超越常人經驗的存在體。老子的這個描述方法是特殊的筆法,他使用了人們經驗的概念,而後又否定了這些經驗概念的適當性,由此盡顯了「道」的深微奧秘的存在。哲學思維與思想,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運動與概念思想,老子的這三段關於「道」的描述,則無疑展現出了這樣一種概念運動與概念思想。哲學是一種抽象的具體,而不是具象的經驗的具體,老子對「道」的描述,就正在於否定了具象的經驗的具體而實現了「道」的抽象具體——「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而這,恰恰就是哲學思想的魅力所在。當然,不具備哲學思維能力,是不能真正懂得這種思想魅力的。換句講,不能領略抽象思維的魅力,就說明自己的思維還需要發展,也是必須要發展的,否則,自己就是確定無疑的平常人,崇高而美好生活也就談不上了。
賀 明:中國的古籍典章都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承載的都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偉大智慧,其博大精深,堪稱無與倫比,遠勝於今日之普通教科書。二者相較,我覺得一些教科書是淺薄的,可以說是從中學到了一些知識,但卻沒有學到純正的文化和文明,至於有沒有學到做一個文化人、文明人的樣態,則更是值得疑問。我這樣說,不是主觀論調,而是有客觀依據的。以這三章的內容為例,「道」是「恍惚」的,何謂「恍惚」?典籍解為「似有若無,不可指」;「有物」「有象」,何為「物」?「形之可見者,成物。」何為「象」?「氣之可見者,成象。」何為「窈」?「窈,微不可見。」何為「冥」?「冥,深不可測。」我以為,如此這般,才是真文化、真文明。所以,在當代的開放社會、開放世界,要做一個真正具有中國文化的中國人,還是用心研讀幾部中華古代典籍為佳,老子的《道德經》當然是必讀的經典著作。為此,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說明和強調:讀古代經典(無論中外),都考驗一個人的耐力——過文字關,過概念關,過沉潛思考與思想關。過關的過程,恰為培育、發育和磨練意志的過程。意志力頑強了,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人生征服力)也就形成了。一個人沒有頑強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真智慧、硬能力的,進而也就配不上「惟人萬物之靈」的崇高稱謂了。
TAG:思想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