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顧2017,談談工作Sense

回顧2017,談談工作Sense

窗外歡快的炮竹聲此起彼伏,大家在忙碌著拜年祭祖,每個空氣分子中都充盈著歡樂氣息。

所有的儀式感都在提醒我,2017已經向我們揮手告別,有必要向ta說聲再見。

1. Why

為什麼寫。如果僅僅是說聲告別發條朋友圈就好,為啥要寫文章。

從曾經看過的一句話說起「你是活了1年,還是活了1天重複了365次」,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受到巨大的衝擊。

我的理解是活1年和活1天重複365次的差別在於,前者每天都在反思每天都在迭代和進步,後者則是每天都原地踏步,沒有反思就沒有迭代和進步。

所以藉此反思2017。

人之初性本惰,人天生不喜歡深度思考和總結,要做到每天深刻反思很難,但每天進行一次小總結,一年進行一次深度總結較合理。

為什麼是今天。大年初一,新春的第一天,據我的經驗一般是一年中最閑的一天,可以坐下來靜靜地碼些字(說得好像平時連寫篇文章的時間都沒有一樣,借口!)。

確實公眾號好久沒更新了先跟大家道個歉,不想找17年太忙這樣的借口,以後盡量擠時間寫寫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

寫給誰。首先是寫給自己,算是和自己的一次對話和反思。

還有就是在「吳磚家」公眾號的小夥伴們,最後是有相似三觀有同感的朋友們,本來假期應該找每個朋友好好聊聊,但時間上不現實,因此寫一篇文章不失為一種較為現實的方式,歡迎留言交流,或微信發消息。

啰嗦了這麼多,不過今天的主題是跟自己啰嗦還望理解,下面開始正式啰嗦。

2. 主要事件回顧

2017主要事件回顧:

1.年初完成一次小小晉陞;

2.競品分析體系構建:競品track自動化、定期組織分析報告&分享、產品體驗衡量體系等;

3.全年寫了5個發明專利(提交9個專利提案,其中5個通過內部專利評審)。

上面列的大事件不包含日常需要完成的基本盤工作,基本盤的事情要盡量不斷高效、自動化地完成,而基本盤外的創新需要花更多心思才有可能拓展展未來的邊界。

由於考慮到公司數據保密合規問題,事件中不會提到具體的業務等信息,所以上面事件可能表述不太清晰。沒關係,接下來談談近一年對「工作Sense」的理解,從中也許能窺得自己的成長變化。

3. 工作sense

人在職場都在工作,但據我所知並非每個人都有全面的「工作Sense」,包括我自己還在學習成長中。

以前聽過產品Sense,商業Sense等概念,所以今天想談的概念,我給它取名叫「工作Sense」,這個Sense對應中文應該是『感覺』或者『意識』,但說成「工作感」或「工作意識」好像不是很準確,所以就叫「工作Sense」吧。

在我的成長體會中它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含做事態度、KPI認知、價值判斷、期望管理、獨立思考等細分能力。

「工作Sense圖」

針對這些細分能力,談談我的個人理解。

3.1 談談態度

談談「追求完美的態度」。做一件事情,態度首先會決定你投入這件事情的心思和時間,我能意識到之前工作上會存在一種應付的態度。

這種應付的直接體現就是心裡總是想著怎麼把這件事完成就好,只要done,只要事情從to-do-list劃掉就萬歲,而良好的態度應該是在deadline前盡量把事情做得趨近於perfect。

舉個栗子,老闆說你去分析下XXX,寫一篇報告。

拿到這樣的命題,我以前第一反應是應付,因為本來就不喜歡寫東西更不喜歡寫別人吩咐的東西,不喜歡跟微軟的全家桶打交道(Word、Excel,PPT),不喜歡摳細節,這種態度下產出的東西質量可想而知。

17年以來,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拿到這樣的命題,我會先探討下該事情的意義在哪裡,搞明白之後沉進去看,業界這個領域最專業的分析團隊是怎麼做的。

然後迅速學習別人的方法和工具,把自己當作業界最專業的分師,捋清楚思路骨架,填充數據和內容,最後對呈現形式進行潤色。

以這樣的態度,自然會自己去摳細節,很難不愛上微軟全家桶(往往付出越多愛得越深沉哈哈)。

當然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把事情做到70分如果需要1天,則把事情做到90分則可能需要3天,而正常的工作時間可能只夠做到70分,這就意味著要花大量晚上、周末時間去學習和優化。

要克服人天性的懶惰,拒絕業餘時間的各種誘惑,拒絕各種活動並不容易。

還好當前的我,時間基本完全由自己控制,在這個窗口期我願意用1-2年時間夯實各方面的基本功,當它成為習慣的時候可以受用終身。

後來反思,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上的轉變,我找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近一年「價值判斷能力」有大幅提升,17年以前總是想做感興趣的事情,17年以後思考多做有價值的事情。

這方面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老闆的點化,優秀同事們的影響。有關價值判斷能力下面也會結合我的經驗作分享。

據說扎克伯格曾經的名片上有一句話叫「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追求完美僅代表做事情的一種態度,且是在首先保證事情能完成的前提下。

總之,完美不是拖延症的借口,是執行力的升華。

後來我看到一個哲學派系處事的態度,記不清具體是哪個派系,大概意思是「我把這件事當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來做,但內心深處知道其根本無關緊要」,要的就是這種態度吧,過程看重,結果看輕。

3.2 談談KPI

談談「KPI」。KPI的中文是績效考核,是一個現代組織對員工工作成果考核的重要體系。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事業部,一個部門如果做得好,就是不斷革掉自己的命,每年的KPI都不一樣或至少同樣的指標項但打法不一樣。

因此KPI只是代表昨天和今天,明天需要靠創新和嘗試,今天必須要作好才能活下來,但如果不為明天考慮也活不到後天。

公司或部門在制定KPI的時候只能找一個明顯可衡量的指標,該指標未必能囊括所有想做的事情,因此其僅是一個平衡妥協後的指標。

比如公司可能會制定今年XXX銷售額要到達多少,成本要下降到多少,這樣的目標很明顯但並不完整。

因為到達目標的路徑可能有很多,過程有多種,哪一種可持續,哪一種可複製,哪一種可自動化並不會指明。

細化到個人,KPI要做好因為這代表當前的基本盤工作,做得好壞會體現在年終獎上,但要做出創新還得跳出KPI框架思考更多,比如過程是否有沉澱,是否可複製,是否可自動化。

因此對於執行,阿里有一句話叫「思辨地執行」,還有一句話叫「既要又要還要」,在這裡可以說既要結果,又要過程,還要可複製可持續。

要想得到向上晉陞的機會,僅僅做好KPI還不夠,需要「既要又要還要」。

因為晉陞後往往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多,而不是繼續在當前工作上繼續重複。理解得還不夠深刻,這塊就先談這麼多。

3.3 談談價值判斷

談談「價值判斷」。有人說價值判斷能力是一種更高級的智商,我覺得有點道理。

前面談態度的時候也提過,在克服懶惰的基礎上對價值的準確判斷能改變處事的態度。

對我自己而言之前很多時候做事態度不端往往不是品性問題,而是覺得事情本身沒有價值,以己推人,如果我不是一朵奇葩,那大部分人應該也有類似的感覺。

問題在於怎麼判斷一個事情是否有價值,可能沒有一個能錦囊能完全回答該問題,對當前的我而言,主要三個判斷標準。

一個是「是否有挑戰,是否能讓我學習成長」,挑戰越大價值越大,越能讓我學習越有價值;另一個是事情解決掉能解除多少人的痛點,多大的痛點,影響群體越大、痛點越痛價值越大。

談到這點有必要提一下「危機」,這個詞真有內涵,可以拆分為「危」和「機」。

「危」指的是前面的痛點、問題,而「機」指的是機會代表著機會、價值,按照前面的邏輯機會往往來源於問題,且價值和問題大小成正比;最後一個是結合KPI考慮,這個很容易理解。

今年很大的一個成長正是來源對前面兩個判斷標準的理解,以前總是怕問題、擔心挑戰過大,當前的我渴望挑戰,越是遇到大的問題越興奮。

什麼叫能讓我學習,學習可以小到Excel數據分析、文檔編寫、PPT展示,大到項目管理、團隊協調等,之前不具備但以後經常需要的能力都需要學習。

什麼叫有挑戰,個人沒有經驗、跨多團隊、客戶叫得凶、公司之前沒有知識沉澱等,困難都是挑戰。

有時候就是一點微小的認知改變,能徹底改變做事的心態。

3.4 談談信息同步

談談「信息同步」。在一個上千上萬人的公司,如何把自己的信息與他人同步,同時保持自己與組織的信息同步非常關鍵,否則很有可能閉門造車或偏離大部隊。

對小團隊而言,及時地與大部門同步所做的事情進展很關鍵,這就是經常有項目kick off郵件、戰報、運營報告等的原因。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一種邀功行為,我之前也曾經這麼認為,但如果把屁股抬高一點思考下,就會發現這樣的認知太淺。

那其實這是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隱形「賽馬」機制。

因為各個團隊及時同步進展有利於信息互通有無,最後讓做得最好的團隊做,避免重複造輪子浪費資源,對於整個組織是有利的。

細化到個人,團隊內老闆要管理多個人,未必能做到主動獲取每個人所做事情的進展,所以及時同步自己的進展、暴露風險有利於整個團隊的目標及時調整,也有利於個人成長。

可能老闆也是從你同步的這些信息特點中判斷你的特點,從而給你安排工作(當然很多時候工作是自己主動承擔的)。

如果感覺老闆給自己安排的工作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或者感覺老闆對自己的認知和自我認知有很大的gap,那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信息同步有問題。

4. 好奇心和求知慾

愈來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大學以前除了課本沒怎麼讀書,大學的時候讀了大量的書。

後來我才發現很多時候我的理解力和靈感都來源那時候讀的很多書,課本教會我邏輯和常識,但是那些書教給我想像力和靈感。大三那一年讀書最多,讀了近50本書。《國富論》、《資本論》、《烏合之眾》、《影響力》等都是那時候讀的。

今年讀書較少,只讀完7本,包括《細節》、《將心注入》、《人類簡史》、《出版人》、《用戶體驗度量》等。

回頭看看文章,幾個點湊到一起,好像沒啥邏輯,說明我還沒融會貫通,成長ing,等我融會貫通的時候再寫一篇哈哈。

對了,以後每年爭取寫一篇年終回顧請小夥伴們監督,我希望明年寫的話題是和項目管理能力、影響力等有關。

本文僅代表我在2018大年初一當前的想法,在快速成長迭代的階段,每天的認知都在更新,歡迎一起交流,歡迎留言、微信、面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磚家 的精彩文章:

TAG:吳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