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離開北京四年後,我再次回來,除了瘋狂依舊,一切都變了

離開北京四年後,我再次回來,除了瘋狂依舊,一切都變了

我在幾年前一波離開北上廣的浪潮中,選擇回到了江西老家,又在四年後做出了回京的選擇。箇中原因,一言難盡。

四年中,我遠離了科技互聯網行業,在老家做過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事情,等到再次回來做記者,接觸技術前沿和商業世界,惶惑雜陳。

極客公園四大「活化石」

一月份開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前,某晚編輯部幾個人在一起校對極客公園的年終雜誌特刊 Geeks100,有 90 後同事來拍照發朋友圈,驚奇地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看到紙質雜誌的工作流程。老領導張鵬環顧了一下,說:「我們是公園碩果僅存的幾個做過雜誌的人了。」

那一刻,一種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碾壓一切的感覺異常強烈。連我這種剛年過三旬的小鮮肉,都成上古老人了,估計以後還能成 00 後同事吹牛逼的資本——「我有一個做過雜誌的同事……」

這可真是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和 how time flies 的當頭一擊。中間四年的認知鴻溝,需要我重新學習、審視如今的科技互聯網世界。

我入行做記者是在 2011 年,那會兒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剛剛洶湧。我最開始做的便是創業公司報道,有時候一周能接觸十幾家公司,無不宣布自己「要在手機這塊小屏幕上構建帝國」的野心。

他們獲得投資的額度,大多以百萬計數,如若是破了千萬,便是行業矚目的大手筆了。當時的領導跟我說,一家健康的創業公司,要有良好的心態和穩健的發展步伐,成立五到七年上市是正常節奏,太快了,反倒不好。

等到我去年 9 月回京再看投融資這件事情,忽然發現幾百萬的融資額竟只能用「區區」來形容了。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無人便利店、辦公室無人貨架、新造車、AI 等行業的創業公司,動輒宣布上億元融資消息,而且頻率越來越快,有時竟要以周為單位了。

作為每天瀏覽這些資訊的行業記者,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瞧不起「區區數百萬元」了,就好像自己有那「區區數百萬元」一樣。

圖|少林足球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通貨膨脹;新造車、共享單車等行業龐大的硬體和運營成本;資本不願錯過下一個風口,快速進入,跑馬圈地,催生、爭搶「獨角獸」;中國創業環境的變化……

辦公室貨架公司果小美創始人閆利珉去年底接受極客公園採訪時,說「中國創業者的生存環境很惡劣,很多領域一上來就是『大塊頭』的遊戲」,言下之意便是不快速成長,就會被無情淘汰。如此,需要大量資本的支持(果小美成立半年累計融資超 5 億元人民幣)。

這幾年湧現的風口行業,最後大多變成了一二名之間的競爭。當有人頂不住這種消耗戰時,大家就要開始商量合併的事情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扮演的角色和強硬程度,成了外界極為好奇的事情。大家都想知道,快速融資後的公司,還是創始人最初想要成為的「那家公司」嗎?

圖|中國合伙人

幾年前,還有創業公司高喊著要成為下一個騰訊、下一個阿里,現在,大家不喊了(反正喊了也沒人信),開始發愁該在中國幾大巨頭間站隊哪一家。

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站隊和合併一樣,都不是什麼值得歡迎的事情。當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少,會連發脾氣棄用的勇氣都丟失了。我希望用市場競爭來制約每家公司的行為,而不是寄希望於某一家公司的商業道德底線或行政手段的干預。

所以,我樂於看到那些不站隊的新商業變數的出現,它們或許能讓巨頭們有所畏懼。

2013 年,我在無錫聽柳傳志談科學家創業的講座,彼時聊的尚是產學研如何結合、科學家怎樣彌補企業管理短板之類的話題,投資人對科學家創業還是比較謹慎的。等到 AI 浪潮再起,一切的問題似乎都不再是問題,讓人感覺只要學術背景夠強,找錢就是很容易的事情。按照投資界的統計,整個 2017 年,中國 AI 創業公司融資事件高達 150 起。

科學家們迎來了自己的美好時代,工程師思維也隨即被反覆提及。只是苦了我這樣的文科生,去跟那些 AI 公司接觸時,腦子裡的問號燦若繁星,商業世界再也不是「我先做流量,再去拉營收」那般的單純美好了。

圖|甲方乙方

之前和同事們準備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前沿思考論壇的內容時,有一部分談及科技將對未來生活造成的影響。同事說,在農業植保用上無人機、養豬用上 AI 豬臉識別、養雞用上區塊鏈的現在,我們理想中田園詩般的小確幸生活將越來越難找到了,技術在裹挾我們,難以逃脫,我們能做的只有擁抱變化,快速學習。

這種趨勢判斷,如今在大城市的人感受會強烈些,小地方其實是沒緊迫感的。不過對照我這幾年在老家小縣城的經歷,科技帶來的新生活方式的下沉是遲早的事情。正如 2011 年在北上廣深如火如荼的團購,兩年後出現在了我們縣城;如今我們縣的外賣小哥,高峰期一天能送 200 單。

技術演進的方向,是提高效率,讓人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我們為技術的進步歡呼,同時也在擔憂,當超市和便利店都無人化了,AI 取代了大部分人工後,人該去做什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快速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誰來關心那一部分人(或許也包括我)?

直到我聽到了一個小故事。在美國的一些超市裡,也有無人收銀台,但總有一些人情願去收銀員那邊排隊,也不走自助收銀的通道。問這些顧客原因,他們回答:「如果所有人都去自助收銀了,這些收銀員不就丟掉工作了嗎?」

瞧,人心不是機器,是有溫度的。在銳利進取的科技前,我們正在學著平衡和緩衝。

編輯:卧蟲

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相關電影截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虛擬樂隊、飛行汽車、室內無人機,英特爾在 CES 上狠狠秀了一把肌肉
美國六位情報部門主管提醒公民不要買華為和中興的手機;特斯拉中國建廠談判陷入僵局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