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三國演義》談做事

讀《三國演義》談做事

讀《三國演義》談做事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喜逢生於清平盛世,到處都可以安放下一張安靜讀書的書桌。因為年齡原因,2016年離開「男人當牛用、女人當男人用」高強度工作性質的組織部門,轉崗去了新的工作單位,也才開始能把隱忍了16年的寫文愛好重新撿拾起來。讀書,寫文,探討人生,也許是另外一種活法。

讀書自然要從讀古典名著讀起。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我獨喜《三國演義》,因為感覺《紅樓夢》太過綿軟,《水滸傳》太過陰森,《西遊記》則太過兒童化。讀《三國演義》,似乎聽得見天地間風雷滾動的浩然聲息,充滿了大奸大忠、大悲大喜的生動篇章。當然,我讀《三國演義》是帶著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反覆讀過後總想評說一番,並且因為大學學的歷史專業,所以總喜歡找相關的書籍來借鑒研究一番,比如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范曄的《後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不知不覺就寫了近十萬字的書評。

毛澤東主席一生對《三國演義》愛不釋手,並且熟讀活用《三國演義》,他老人家那算是到了一定境界。我這裡僅僅是從讀《三國演義》得來的點滴感悟來與大家分享。借鑒艾豐先生《三做談》,估且就叫《讀談做事、做人、做文》。

做事成敗之評價標準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部《三國演義》,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失敗成功。作者羅貫中從其封建正統思想出發,總希望他心目的好皇帝劉備能夠重新統一全國,開創第三個興盛的漢王朝時期。

但從當時情況來看,東漢末三國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連年征戰,最遭殃的是廣大窮苦百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底層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渴望國家重新統一。另一方面,由於連年征戰殺戮,漢族總人口急劇減少,原本處於邊陲的少數民族正一步步向內地逼進,「五胡亂華」的先兆已初顯。所以,評價這一段歷史,國家民族統一是大趨勢,是社會和個人成功的最大標誌。

《三國演義》的全部寫作脈絡,是圍繞著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的個人奮鬥史,其中摻雜了作者個人對歷史人物十分鮮明的恩怨情仇。作為反派角色的曹操,其手下將士大多形象不佳或者結局不妙。本來是因病而亡的曹真寫成被諸葛亮氣死了,從未和諸葛亮謀面的王郞寫成被諸葛亮罵死了,等等,很多被演義化了的劇情。

當然了,為了在殘酷的相互兼并戰爭中勝出,各地軍閥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廣為招攬人才、加快落後地區開發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使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秩序得到一定程度恢復。比如孫權政權對江南的開發,派衛溫、諸葛直出使台灣等等,但這並不是全書的重點所在。

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劉備的愛民仁義,故意編造了大量故事情節,有些看起來誇張得可笑。例如「劉玄德攜民渡江」一章中,說劉備戰敗後不忍捨棄追隨的百姓,每天只行進十里。但後來的敘述這些百姓是死是活卻沒有了下文,還是劉備等一跑了之。

倘真是如此,那荊州百姓應該對劉備政權愛到骨子裡,即使關羽偶然因為大意丟失了荊州,百姓也會群起而反對東吳,東吳永遠也不會站住腳跟,關羽也不會對曾經佔領過的樊城久攻不下。就好比解放戰爭,共產黨憑什麼以人少和劣勢裝備打敗了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靠的是老百姓的真心擁護。民心果真如此,那劉備怎會鬱悶至死。諸葛武侯六出祁山而大兵始終未過渭水,書里羅列了大量理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假設再給孔明先生十年壽命,七出、八出祁山,對於兵微將寡的蜀漢來說,結局都是一樣的。對智商超群的諸葛亮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平庸之輩?

上面說的是社會成功學。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個人的奮鬥只有順應了歷史潮流,才會永垂青史而不朽。象毛主席一生為了中華民族站起來而死難了六位親人,這樣的家國情懷,這樣的豐功偉績,永存於天地而不朽!古代有大志的儒者,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到了今天還是同樣的道理。《三國演義》之所以自殺青之日起就搏得人們的無限關注,因為這部書包含了個人奮鬥的積極向上精神。

我書評開始寫劉備用的題目是《志大才疏劉玄德》,印象里總感覺劉備的才能相對於曹操不是一個層次,但反覆研讀了很多史料後,最後改成了《劉備—一部窮苦孩子的奮鬥史》,總體感覺沒有太失真。

所以,要讀懂《三國演義》,就要勇於在現實中去探索,去實踐。人生處處皆舞台。我曾經閑來無事發感慨說:「大舞台大作為,小舞台小作為,沒舞台耕文字。人生若此,夫復何求!」切莫嘲笑我等干著下等小吏活計,操著憂國憂民的心!倘有治世奇才,何憂終老於籬下?如果我們都努力把自己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做成超越了前者,讓後來者只剩下模仿的份。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極大成功?

做事成功之物質基礎

「手裡沒把米,喚雞也不靈。」要想做成一番事業,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就只能是空想。劉備起兵時,是因為有張飛的經濟基礎,加上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的慷慨相助,才得以興兵。曹操也是散盡家財,加上孝廉衛弘的資助,才得以起步。江東的孫策慘了點,是以玉璽作質押從袁術處借來兵馬才得以橫掃江東。大凡想做成事情,離不開人、財、制度,套用現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的一句話就是「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

先說說這有人辦事。人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決定戰爭成敗的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而是人心向背。曹操平定河北後祭奠袁紹,其中有段話很精彩。說袁紹活著時曾經對曹操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而曹操則答對:「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事實確實如此。袁紹相信山河之險,曹操則相信人的能動性。縱觀曹操一生,他始終佔領著東漢末年人才工作的至高點,手下猛將象「五子良將」等如雲,謀士則如郭嘉、荀彧等不可勝數。加之曹操善於決策,所以能夠平定北方,坐大中國。《三國演義》把這些簡單歸結為曹操只是因為佔據天時,這不是客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實際上曹操的每一次兼并戰爭都是艱難決策的過程。

作為一名行政領導或者企業高管,知人善任是第一基本素質。首先要善於挖掘身邊的人才,知道哪個人適合幹什麼事,能幹成什麼事,以便量才使用。如果做不到這些,當領導的會很憋氣,因為眼裡全是下屬的毛病和不足;當下屬的也很鬱悶,總感覺懷才不遇,就如法正在劉璋手下之時。這樣的部門單位,這樣的公司,不出問題就是萬幸,想出成績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再說說這有錢辦事。錢是政治經濟運轉的血液,「空手套白狼」,那只是騙子。當領導也罷,做企業高管也罷,首先要會掙錢,或者說有工作運轉的費用保證。如何花好這些錢,就是門很高深的學問,要盡量把錢花在刀刃上。《三國演義》中很多記述,說明了「臟」錢的重要性。董卓順說呂布靠錢,曹操收伏龐德靠錢,劉備收降馬超,還是靠錢。整理研究下《三國演義》中這些「臟」錢的使用,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花錢中最省事也最費力不討好的是平均用錢,干好乾壞都一樣,大個小個平均分。凡事都要分個三六九等,這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最佳途徑,當然這也不能想當然,要有紀律規矩。這就是制度約束。

最後說說這有章理事。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有人有錢的一個大部門單位,缺少了相關的制度保證,肯定會一團糟。劉璋治理下的西蜀規章松馳,世人評價其為「暗弱無能」。諸葛亮以《蜀科》治蜀,賞罰分明,造成一時政治清明的局面。世間行事,要處以公心,對事不對人,賞無所厚,罰無所薄,才能人心順服。有些領導喜歡搞親親疏疏,重活累活安排不喜歡的人去干,提拔重用先看身邊圍著轉的人,恰如袁術之用孫策。他以為別人都是傻子看不到,實則可笑之極。

規章制度一旦形成,就要有穩定性,但若死摳條框也會適得其反,這方面諸葛亮做得很失敗。對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的看法是這件事根源錯在諸葛亮,斬馬謖更加得不償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經過夷陵大敗,當時蜀國人才配備青黃不接的狀況已初顯,斬了馬謖並沒有起到特別好的效果,留下馬謖肯定會成為蜀國中堅。例證之一是後來諸葛亮四出祁山,魏延、陳式(陳壽的文親)又違抗軍令,但諸葛亮選擇性地揀軟柿子殺了陳式,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斬馬謖並沒起到理想中的作用。在這一點上,曹操就機智圓滑得多。按照規定,「曹操馬踏青苗」當被斬頭,但人家割了自己一束頭髮頂帳,真是聰明人作派!曹操手下大將曹洪潼關兵敗、曹仁新野兵敗按軍法早就應該都丟了性命,哪會有後來為曹操玩命的疆場廝殺?

總之一句話,這人也好、錢也好、章也好,都是為了做成事業。只有權衡再三,慎之又慎,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推動事業向前邁進。

黃其軍

作於2018年2月11日 (古歷臘月廿六)

文中照片來源於網路,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黃其軍

作於2018年2月9日 (古歷臘月廿四)

文中照片來源於網路,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河歌者 的精彩文章:

支教:支撐起一方明媚的天空
《三國演義》中的四大美女

TAG:黃河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