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媒:中美千禧世代對比,中國完勝美國

美媒:中美千禧世代對比,中國完勝美國

作者:扎克·迪斯華爾德(Zak Dycthwald),《中國的年輕一代:這批焦躁不安的年輕人是如何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作者。近來搬回美國紐約,成立了聚焦「中國年輕人」相關問題的智庫和諮詢公司。

據美國《紐約郵報》2月17日報道,美國出生在1982年至1998年的千禧世代(如今年齡在20歲至36歲之間)有八千萬人,但是中國有著將近四億人的千禧世代,是美國的五倍,其數量甚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口總和。

美國千禧世代中有著三大議題:我們想買什麼?我們的立場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然而談起中國時,我們常常只看到其過去的一面:陳舊的刻板印象、舊社會的政治體制、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以及老一輩們。

事實上,中國的年輕一代正在走向成熟,他們已經開始扛起中國未來的大旗了。他們能夠影響並且定義他們所涉足的領域,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50年里,無論你要在當地的工廠找工作,還是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大學;無論你想要去海外旅行,或者從事汽水、手機、太陽能光伏板的銷售生意,這批中國的年輕一代都將會影響到你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了中國,致力於中國這批新生代的調查研究。這四年里,我發現了中國千禧世代的四大特點。

首先,他們是一群思想開明的人。

中國的老一輩從小時候起就很少接觸外國的文化。我有一個同齡的中國朋友小歡(音),他出生於1990年,四川人。他的父母還記得小時候整個社區的人常常擠進他們鄰居的破房子,只為了看一眼那個釘在土牆上的月曆——月曆上的十二張「歐洲原野」的圖片,那就是當地人對外部世界僅有的一點認識了。

然而,中國年輕的千禧世代從小時候開始就在關注外面的世界了。他們被稱作「數碼原住民」,9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手機。

小歡和他的同齡人都接受過將近十年的英語義務教育。他能經常收看美國的影視劇、緊跟西方的潮流或是研究西方的政治。許多我的中國朋友都能引用馬丁·路德·金(或是《老爸老媽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里巴尼(Barney)的台詞。

中國的千禧世代不僅僅只是通過網路或者書本了解這個世界,他們還通過海外旅遊的方式來親眼看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對全球的旅遊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據悉,中國三分之二的護照持有者的年齡在36歲以下。雖然中國的護照持有者只佔到全世界的6%,但是中國依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年輕人。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統計,中國2017年4月的出境旅遊花費達到2610億美元(約合1.655萬億元),而美國只有1220億美元(約合7740億元)。所以,各國的旅遊產業必須要開始關注中國的遊客了。

中國千禧世代的第二個特點是他們的發家史。

我有個廣州的朋友,他的父母告訴我在他們小時候經常挨餓。而同一時期的1969年,我的父母卻在討論是否要去參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Woodstock)。

自從1990年我出生以來,美國的人均GDP變成了原來的2.5倍,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但在同一段時間裡,小歡見證了這個國家的GDP成長為原來的25倍。

中國的年輕人們見證了物質層面和個人生活上的巨大轉變——農村升級為城市,自行車換成了小汽車,狹窄老舊的民房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在他們的一生中,這些巨大的轉變不可避免地改變著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第三點,儘管中國有著4億的千禧世代,但是數量還是「少」了。

為什麼這股人數眾多的生力軍還是太「少」了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每個家庭里大概有5至6個孩子,而且當時的人均壽命為36歲。

中國的人口情況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底部有著許多年輕人,頂部只有很少的老年人。傳統的中國的養老模式是許多兒女贍養他們的父母,這是相對穩定的。此外,大部分人還達不到退休的年齡就去世了。

如今,中國面臨的人口結構問題將會給年輕一代帶來嚴峻的挑戰。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已經反轉了。經濟水平的提高延長了中國人的壽命,現在中國的人均壽命為76歲。但是中國曾經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4-2-1」家庭的出現——4個(外)祖父母,2個父母,1個孩子——也就是說年輕人的數量相對少於老年人的數量。

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取得的經濟奇蹟很大程度是因為龐大而又廉價的勞動力市場。然而中國的年輕一代都是獨生子女。

他們不會也不能繼續為世界繼續提供廉價而又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而「創新」正是他們帶領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因素(國家收入水平步入中等階段,但是經濟增速大大放緩)。

年輕的一代知道他們必須去創業,去開創具有高價值的領域,否則他們將無力贍養自己的長輩。

這些在中國嶄露頭角的堅毅企業家們將在世界的舞台上與美國的對手們進行競爭。一些年輕的企業家,尤其是程序員出身的,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譬如22歲的郭英達(音),他開創了一家直接連接農民和城市居民的互聯網公司,旨在通過讓農民了解具體的需求情況,達到農田生產的最優化。從全球的範圍來看,這種線上到線下的O2O模式不僅能夠引發農業經營方面的革命,還能夠起到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

無法贍養老一輩人不僅會帶來經濟政治方面的危機,還會導致個人精神層面上的問題。贍養自己的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孝順」的具體表現。「孝順的孩子」相當於「好人」的代名詞。所以,中國的年輕一代經常要面對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難題。

許多人把中國的這些獨生子女稱作家裡的「小皇帝」,因為他們打小開始就受到各方的溺愛和關注。

然而隨著這些溺愛、關注而來的是一些列難以想像的壓力——名牌學校、功成名就、娶妻生子以及最重要的養家糊口。

所以,雖然有一部分年輕人確實是被寵壞了,但是許多中國的年輕人都被這種關注和期待壓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中國的年輕一代比起其他國家已經在學習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只是為了在中國激烈競爭的教育和職場領域裡儘可能取得更多的優勢。如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里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中大部分的人不惜支付全額學費也要到美國留學。

目前看來,我們的大學財政狀況因為中國的這批千禧世代而得到極大的改善。然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留學生將會回到中國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

第四,他們很自信。

中國的千禧世代見證了國家脫貧的全部過程,其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1990年後,中國教育體系的重點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成就。這一轉變加上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提高使得中國的年輕一代有了自信的資本。

強大的自信心使得他們開始質疑「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這一命題。有趣的是,隨著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年輕的一代變得不再那麼崇洋媚外了。

這批年輕的一代渴望更多的自由。他們將「自由」二字紋在自己的身上或者寫進歌詞里。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反抗約束自由的傳統觀念。

年輕的女性一方面被告訴要好好學習、力爭上遊,但另一方面只要她們晚婚或者不結婚就會被稱作是「剩女」。年輕的男性被告知要贍養父母、傳宗接代,但是社會觀念又規定只能有房才能結婚,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向自己的長輩借錢,變成了所謂的「啃老族」。

總體而言,這些年輕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批不需要考慮溫飽問題的群體,他們不必問自己「我們家今天該吃些什麼?」相反,他們問的是「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祖國,我應該做些什麼?」

他們是被貼上無數標籤的一代,是焦躁不安的一代,也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一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洋媳婦挺孕肚陪中國老公擠「春運」:累並快樂著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