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默默無聞的棕櫚,卻無私地照顧著我們的起居

默默無聞的棕櫚,卻無私地照顧著我們的起居


大年初四,雨水,首先送上遲到的拜年。這個節氣,南方已有不少植物在春雨里快速生長。其中就有

默默無聞

的今日主角: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位於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山區的一棵棕櫚,也許是野生的。它們是南方常見的易被忽略植物。圖片:張金龍


「普通」的棕櫚


棕櫚,或者一個字,棕,真的是

特別普通

。雖然現代漢語里,它提領著植物界一個近2500種之眾的大科,但科長本人卻如路邊雜草一樣,

常見於生活方方面面,卻存在感全無

。過年說了那麼多吉利話,一時興起想找下吟詠棕櫚的詩,結果寥寥,上次我們的主角被大詩人點名,還是杜甫的《枯棕》絕句:


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


呃……這聽起來也不是什麼好話啊。


如果你在南方生活過,一定會對這些長著巴掌一般葉子的植物產生深刻印象。圖片:張金龍




杜甫這番話反映了人們對棕櫚的典型印象:雖然大家也常說「棕櫚樹」,它也有木質的莖,也可以高達12米,其實總覺得它

與一般的樹比起來有哪裡不對

。我在做畢業課題分析中國南方喬木生態的時候,也猶豫了要不要把棕櫚踢出去,好在我的導師沒有嫌棄它。


廣為栽培的棕櫚,也可以亭亭玉立,「高者十八九」。圖片:Fanghong / Wikimedia Commons


為什麼要嫌棄它呢?作為單子葉植物的棕櫚少了點什麼作為樹的質感,比如我們熟悉的那一圈圈

年輪

。其實所有的單子葉植物都不會

次生生長

,一旦莖發育到成熟的直徑,就只能增高而

不能變粗

了。由於它們沒有側面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的形成層,因此不能每年長大一圈,莖裡面只有散生的維管束,類似甘蔗那樣。不過棕櫚樹榦的強度還不錯,常被南方建築

用作柱子

,可以看作是 「鋼筋混凝土」版的大甘蔗。


棕櫚科植物莖的橫切面示意圖,黑點為運輸水分和養分,以及木質化提供機械強度的維管束,其餘為薄壁細胞構成的組織。圖片:Popular Science Monthly

Vol. 60

(1901-1902) / Wikimedia Commons


普通的棕,更普通的用途


「易朽」並不是對枯棕的貼切描述,也許杜甫還沒完全了解蜀中人民的生活。棕櫚的葉柄基部鞘狀包裹著莖,即使枯萎後也不會脫落,而是留下

密集的纖維

,發揮著類似樹皮的功用,也就是杜甫筆下那些「割剝」的「皮」。「棕」這個字,有時就

特指這些纖維

,它們編織起來,耐久和防水都不錯。比如,當老先生被南村群童欺負過後,其實是可以搞一點枯棕回去修修草堂屋頂的。


棕櫚葉鞘留下的厚實纖維,包裹者樹榦,也被人用作各種用途。圖片:idtools.org


棕櫚,也曾在三國的傳說中出現,那是建安十三年,孫權向黃祖發動決戰時。頑抗的黃祖軍用棕櫚纖維編製的繩索綁上巨石,固定了兩艘艨艟戰艦以封鎖沔口,一時靠萬箭齊發阻擋了孫權軍隊的前進。當然,棕繩不能抗拒孫權復仇的決心,最終被董襲斬斷而使黃祖兵敗。


然而在日常生活,棕櫚纖維卻默默地照顧著我們的起居。棕櫚纖維,頻頻出鏡於俠客的

蓑衣

上、於老家的

掃帚

中,甚至出現在南方學校宿舍的

床鋪下

,成為抵擋地面潮濕的神器。而如果時間更早一些,早到「席夢思」出現之前,靠交織的棕櫚纖維提供彈力的「

繃子床

」,簡直是「舒適家居」的代名詞。


棕繩之外,棕樹纖維常見的形態:棕掃帚,棕蓑衣,棕墊。製圖:紫鷸(圖片來源淘寶網)


除了纖維為人所用,棕櫚那巨大的掌狀葉片也常被用來編成

草帽

,腎形的果實可以

提煉

棕蠟

,中間的核,也就是種子,還可以用來製成一種

止血藥


成熟的棕櫚果實藍紫色,上面還有灰白的蠟質,並不能吃。圖片:Shizhao / Wikipedia Commons


更重要的是!棕櫚餵飽了許多南方人民。今天的雲南西南部地區,還有春節前後吃「棕苞」的習慣,這種美食是

幼嫩的棕櫚花序

,雌雄異株的小花,在還沒發育成熟時如魚子般擠在包裹圓錐花序的苞片里,因此過去又被稱作「棕魚」,或「木魚」。宋代著名

吃貨

文學家

蘇東坡說:


棕筍,狀如魚,剖之得魚子,味如苦筍而加甘芳。蜀人以饌佛……法當蒸熟,所施略與筍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


幼嫩的棕櫚花序是雲南人民愛吃的棕苞。圖片:羅愛東


一個好消息是,不用特意等待花苞,棕櫚

大部分幼嫩的部分都可以吃

。棕櫚科的樹大概是最不容易被認錯的樹,而它們鮮嫩的頂芽也總是無毒。因此如果需要在熱帶地區荒野求生,棕櫚科是您的不二之選,真的「去掉頭就可以吃」。不過,由於前面說過,棕櫚只有頂端分生組織能維持初級生長,而

被吃掉頂芽的棕櫚就只能死去

,因此大家在野外時還請手下留情,除非到了性命攸關的時刻,否則還是不要去隨便砍棕櫚的頭了。


棕櫚科植物幼嫩的頂芽是很好的食物。圖片:mhoenig / Wikimedia Commons


棕櫚的不平凡之處


世界其它地區的眾多民族的歷史,也都有和棕櫚科植物們漫長的關聯。比如我們愛吃的椰子(Cocos nucifera)、檳榔(Areca catechu),抄寫佛經的貝葉(Corypha umbraculifera),古埃及就有栽培的椰棗(Phoenix dactylifera),以及近年來支撐起食品工業的幾種油棕(Elaeis spp.),等等。而我們看似普通的今日主角也有他的獨特之處:它是世界

最耐寒

的一類棕櫚——因此棕櫚被廣為栽培。


地處北緯49°的加拿大溫哥華也有棕櫚茁壯成長。須知棕櫚科植物本是根植熱帶的類群。圖片:keepitsurreal / Wikimedia Commons


由於長期被人栽培利用,棕櫚的自然分布區已經很難弄清。但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山地,直到海拔2000米的地方都有棕櫚生長。在這些冬天沒有暖氣的區域,棕櫚只能靠自己的屬性扛過嚴寒,面對的最低氣溫可低至-20oC。


因此,在北溫帶各地的園林,想要體現來自熱帶的「異域風情」,種植幾棵棕櫚,是

性價比最高

的事情了。畢竟,如果沒有造價高昂的溫室幫忙的話,棕櫚的其它同科小弟是

熬不過冬天

的。


棕櫚的世界分布圖,中國為其原產地。圖片:Walther et al. (2007).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6

(6): 801-809


說到棕櫚的出國史,就不得不提到它學名里所指的,供職於邱園(Kew)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蘇格蘭植物獵人福鈞(Robert Fortune)。1842年,南京條約之後,福鈞來到中國從事植物採集。後來他在

舟山群島

引種了當地的棕櫚樹,因此棕櫚也有「Chusan Palm」的名字。雖然此前德國人已在日本採集了棕櫚標本,福鈞卻全面開啟了棕櫚在歐洲的栽培。


不過,福鈞帶走的中國植物里,真正改變歷史的並不是棕櫚。他喬裝打扮成華商,在清政府不允許外國人做生意的福建鄉間僱傭了茶農,

走私出境了茶樹

,讓「日不落帝國」制下的印度的大吉嶺成為重要了茶葉產區。當然,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羅伯特·福鈞(1812-1880),從中國帶走許多物種的植物獵人。圖片:Sydney Morning Herald


今天,棕櫚這個物種又有了新的時代意義。瑞士的生態學家發現生長、繁殖對溫度反應迅速的棕櫚可以作為

氣候變化指示物種

,因為通過對阿爾卑斯山上引種棕櫚的研究,他們發現棕櫚按照冬季最低溫的限制分布。與此同時,在北美和日本北部,棕櫚卻是一個

入侵物種

,需要人工移除,來恢復當地的森林。棕櫚,這個低調的物種,如今也需要人類文明的更多智慧,繼續與我們一起走下去。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5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紫鷸。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棕櫚科 紅柄椰




本文來自果殼網,

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手速不夠


    但學富五車?


1000萬紅包


就等你來搶


「我最在行」


知識對戰擂台賽


   速來應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檳榔:藥品?還是嗜好品?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