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戰國時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三家分晉,魏國由此正式登上了戰國時代瑰麗而紛亂的大爭之世的舞台!

勢如破竹,聲威赫赫的魏武卒,在二百餘年的戰國歷史上,縱橫來去,威震天下,無人敢惹。

可惜,天下之事形同水火,無常形,無常態,霸主只是霸主,一旦行差踏錯,便會從霸主的神壇上狠狠地跌下來,摔得體無完膚,並逐漸走上敗亡的道路。

魏國身死人手,大廈傾塌,無外乎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之下的結果。

魏文侯時代能選賢任能,大膽變革,給魏國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為成就霸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但是,人亡政息的悲劇並沒有因為魏文侯的精明強幹而有所改變,魏文侯一死,他的子子孫孫再也沒有能像他一樣不拘一格用人的君主了。

雖然魏國處於四戰之地,放眼望去,強敵環伺,諸侯國們對霸主魏國虎視眈眈,魏國君臣上下一直都繃緊了神經,所以軍事實力和國內政事一直都還算不錯。

可這種不錯和魏國的敵人們一比,那就稍顯遜色了!

魏國喜歡宗室貴族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對觸及自身利益的深度變法表現的特別反感,這不僅不利於綜合國力的提升,更讓一些很有上進心的治世之才紛紛投入了敵國的懷抱。

看電視的時候,壞人經常說:「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哈哈哈……」

我想,要是魏王們事先知道吳起、張儀、商鞅之徒會那麼有本事,就算不重用他們,也一定不會放過他們。

哪怕像曹操圈養徐庶一樣,把這些人都限制在自己的身邊呢,也比這些人紛紛跑去自己的對立面好。

東風和西風的較量,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魏國沒有放在眼裡的人才,卻才魏國之外找到了自己的揚名之地。

這也意味著諸國攻守之勢,強弱之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赳赳老秦,像一把千錘百鍊的利劍,一寸寸顯露出了自己的鋒芒,而後劍指天下,鋒利無匹。

魏國東邊是地大物博,兵強馬壯的齊國,西邊是秣馬厲兵,變法圖強的秦國,北邊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南邊是雖被吳國拖慘,但依然還是個駱駝骨架的楚國。

魏國與周邊諸國在連橫合縱之策中搖擺不定,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摩擦不斷,戰爭頻繁,這對四面強敵,國土有限的魏國來說,是國力的極大消耗。

在馬陵之戰中,魏國太子被俘,損兵折將十萬有餘,自此,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一區不返了。

秦國乃虎狼之國,秦國東出最大的絆腳石就是魏國。

而秦魏兩國的攻防之戰也從一開始秦國的敗多勝少,到後來秦國崛起,魏國衰落而變得勝多敗少,直至最後,魏國滅亡。

其實魏國未嘗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只可惜君非天下共主之命,臣非經天緯地之才,自身本事不夠,又不能重用有本事的人,於是在群狼環伺的境地下,滅亡是唯一的出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鎮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刀是怎樣成為兵器的?

TAG:泰鎮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