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變被動?興趣變技能?
前幾天,我媽給我發來微信:我看了你朋友圈近幾年拍的照片,真的太美了。這個習慣要堅持,拍照是你的特長。
我不以為然地回復她:我不過就是隨便拍了拍,沒什麼值得讚揚的。
我媽立馬回復我:我這個人,平時也挺挑剔的。但我說好的照片,絕對是真的好看。水平是慢慢增長的,你已經潛移默化地把拍照的一些技巧融入了潛意識裡,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但是拍得特別好。
面對我媽這麼直白的誇讚,我的內心卻產生了點罪惡感。
近段時間,我都沒好好地拍過照。
自從對手機的後期修圖,調色能力逐步增強後,我對於原片的質量要求一再降低。
「無論照片拍成怎樣,後期都可以改成大片。」這樣的情緒已經蔓延很久了。
現在出門就一個手機。怎麼簡便怎麼來,拍照看心情,修圖靠後期。
想想上一次用單反還是去年畢業的時候,這一閑置下來,就是一年。
但我也得承認,能力這個東西,是此消彼長的。雖然我的單反攝影技能仍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但我的PS技術可謂是突飛猛進。
正負相抵,在出片的質量上,仍保持在一個較美觀的水準上,不進不退。
回想起當初對攝影瘋狂炙熱的那段日子。大概是2014-2015年。
剛用上單反,新鮮感十足,每天抱著相機,出門就狂拍。
最開始光圈,快門,IOS,都不會調試,亂按快門瞎拍一氣。拍出來的照片,不忍直視;後來,覺得不成,慢慢研究。搭配數據,了解各個指標的功能,多重嘗試後,功力逐漸上升。
那個階段,正是學習的時候,樂在其中。無論走到哪兒,都背著相機,有時候還帶兩個鏡頭。別人背著小包,美美噠地出門;而我就背著大包扛著相機。最誇張的是16年去義大利,還把三腳架一同給帶過去了。
那個時候,執著地走到哪,拍到哪;蹲著、歪著,斜著,只差沒躺地上了。忍著腿酸,爬了幾百個階梯就是為了拍幾張佛羅倫薩的全景;在三里屯的天橋上,為防手抖,找個支點停駐不動,反覆嘗試,就為了定點拍攝車流夜景。
出去玩,好像最重要的怎麼找個好角度攝影;風景再美,只需要看發出去的照片,有多少個贊,就可以評判此行攝影是否成功。
拍照好像變得有點「心機」了。總之,那種狂熱勁兒,就和追星似的,樂此不疲。
但當初所做的這些,純屬愛好。攝影作為技能,從未被我正視過。
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就變懶了,拍照也是隨手的事。
當然,如果真的是大師,無論是單反還是傻瓜相機,或是手機,任何成像的載體都可以拍出最美的定格。
但我則是對攝影的態度偏離了正軌,把重點放在了後期的渲染上,而不是還原主體的真實原景上。
伴隨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對後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濾鏡、色調、光斑、弱化、修復,加銳化,不知何時我也變成了一個「重度後期患者」。
所以當我媽誇讚我拍攝水平的時候,一陣心虛浮上心頭。
前兩天和好朋友出門閑逛,就聊到了這個話題。我把我的困惑拋給他,他竟然非常雲淡風輕地給我解開了結。
他是這樣給我解釋的:
人嘛,在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追求。可能上個階段,執迷於攝影,這個階段執迷於修圖,兩者是不矛盾的。因為側重的點不一樣,重心自然有所傾斜。一塵不變或過度自我批判太過苛刻。何必在意這麼多,都是美的呈現,只不過用了不同的途徑,最終目的是相同的,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讓我想起了近段時候,讀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其中說到了意識的概念。
當未意識到是興趣的時候,是主動行為;但認清現實後,由主動變成了被動行為。就好比我對攝影,在學習的階段是征服性地主動態度,如今變成了被動態度,自然興趣大大減弱了。
每一個階段的興趣點不同,改變也是必然。可能是因為環境改變,或是有了新的寄託。
但無論如何,投入和收穫都是正比效應的,態度是自我調節的。
辯證地思考,主動變被動也沒什麼不好。至少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想要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晰。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拍攝的質量逐漸草率。但每一天,拍照這個習慣,無時不刻地在延續。
出去吃飯,拍照;出去旅遊,拍照;走在路上,拍一兩張;學習的時候,拍幾張自拍。拿到一份文件,拍張照片……照片開始成為記憶的儲存器。回憶起一天,可能什麼也想不起;但是有了相片助力,也算可以重拾記憶了。
有些照片甚至會在重要時刻,扮演「救命稻草」的角色。比如:突然急需某份文件,正好有相片備份。這種隨手拍的好習慣,算是給生活中很多重要信息上了雙保險。
在我的好友圈裡,我的拍照水平,還是比較被認可的。每次出門,拍照修圖的任務都是我的。我也挺樂意擔當此重任,畢竟出自自己手中的作品,還是比較放心。交給一個不靠譜的,稍不留神嘴給修歪了,實在太難看。
總之,紛繁的環境,多變的心態。發現技能是好事兒,興趣還需多培養。
PS:
小編表示:從下一篇開始,每一篇文章配圖盡量都用原創攝影作品~(期待嗎)
快戳我!快戳我!快戳我!火火火
TAG:安納西塔西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