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16個市轄區往事今說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
和平區
晚晴時期,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闢為租界。解放後,1956年1月,由民國行政一區改稱和平區。
河東區
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至今,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因座落于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河西區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個行政建制區。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國六區舊稱。1956年,市政府將六區改稱河西區。1966年9月,河西區更名為紅旗區;至1968年1月廢止,復稱河西區。
南開區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1952年10月名為第七區。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
河北區
地處市區東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區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
紅橋區
紅橋區內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於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1月恢復原區名。
濱海新區
濱海新區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濱海新區行政體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
東麗區
東麗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已有人聚居生息,當時為燕國轄地。1949年9月,分屬天津縣和寧河縣管轄。1953年5月,劃歸天津市管轄,建立津東郊區。1955年5月,更名為東郊區。1958年10月,併入河東區管轄。1962年2月,由河東區划出,恢復東郊區建制。1992年3月,東郊區更名為東麗區。
西青區
西青區境內陸地成型的年代始於唐代中、後期。北宋時期是宋、遼兩國的交界,明代分屬河間府靜海縣和武清縣管轄,清代歸屬天津府管轄。1953年西郊區成立。1992年3月更名為西青區。
津南區
津南區位於天津市東南部,面對渤海,背靠市區,輻射華北,拱衛京畿,為兵家形勝之地。1946年1月,津沽縣與津南縣合併,稱津南縣。1953年5月15日,建立津南郊區,隸屬天津市。1955年6月17日,津南郊區改稱南郊區。1958年9月13日,撤銷南郊區,併入河西區。1962年2月1日,南郊區與河西區分置。1992年3月6日,南郊區改稱津南區,隸屬關係未變。
北辰區
北辰之名出自《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冠以區名意喻天津北部一顆璀璨的明星。
武清區
武清區舊為武清縣,是華北最古老的縣之一。關於「武清」兩字的由來,據《郡縣釋名》中解釋:「武清取武功廓清之義也」。自此,武清縣名一直沿用下來,直到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武清區。
寶坻區
寶坻自古是商業要地,據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開發利用,秦城遺址等古迹遍布。金大定十二年,因人煙繁庶,貿易興旺,改為縣。寶坻區的「坻」字,原只讀「chí」,水中高地之意。據傳,清朝乾隆巡遊到此地,脫口念成寶坻「 dǐ」,從此就成了金口玉言。
寧河區
雍正九年(1731年)析寶坻置縣,據《河北省縣名考原》稱;「薊運河縱貫縣境,時多水患,故縣以寧河名。 2015年8月,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天津市寧河縣,設立天津市寧河區。
靜海區
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置靖海縣,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渦口寨(即今靜海鎮)。1973年8月1日屬天津市。2015年8月,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天津市靜海縣,設立天津市靜海區。
薊州區
薊州區,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
TAG:梔子隨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