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二)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二)

原標題: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二)


239


230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39期


古代徽商精神對當代中國


紅十字精神傳承的啟示作用


----以績溪縣為例


黃來生


2


績溪古代徽商義理精神的具體案例


績溪古代徽商雖然沒有明確標榜「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普遍」這樣的宗旨或者說是公益性的口號,功利性的導向,但他們發達以後報效社會、報效家鄉的慈善行動卻已經充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茲舉數例於後:


(1)義學


舊志載,康熙五十二年,知縣雷恆建義學於城西,至雍正間,知縣王啟源猶奉行未廢。(嘉慶《績溪縣誌》);東園書屋,在縣東,胡有明建,裔孫松(即胡松)重建(引同前);梅林書屋,在龍川,明胡宗憲建;謙如書院,在蜀馬,一名蜀川書院,明陳於泰歸籍後建,有《記》(引同前)。績溪蜀馬《陳氏宗譜》於此事有詳細記載。陳於泰為建蜀馬書院不僅捐出家鄉宗親贈送的盤纏和自己的俸祿,在離開蜀馬後,還念念不忘故鄉的書院建設,兩次致書蜀馬陳氏宗親,一定要把書院建起來,在績溪當地傳為佳話;龍峰書院,在龍川,明洪武九年,胡德裕建,曾孫富(即胡富)重建。據《中國龍川》記載,龍峰書院是一座禪書院,是一座典型的義學,胡宗憲幼年曾在此就讀;懷竹書屋,在市中,明程輅因父伯祺孝感瑞竹,建此表之。大學士許國、翰林邢一鳳記,又名其堂曰:「德壽」;石泉書屋,在仁里,明程輅建,學士廖道南記;梅澗草堂,在十五都青嶺,明孝子方正建;雲谷文會,在大谷,明嘉靖中,程寵建,今合族捐田按月課士;雲階書屋,在大谷,程亮工建;萃升文會,在旺川,乾隆間,合族眾建。曹雅範捐田其中,嘉慶三年,曹天治停祠祚築堤於文濟橋旁,開墾書田數十畝,知縣粱啟讓著有《碑記》;雲庄書堂,在獅子峰,宋淳熙間,汪龜從(汪汲曾孫)建屋獅子峰,擬朱子義學遺規,置田為學費;


(2)義田、義倉、義賑、義冢等義舉義行


戴騮,字致遠,號宏齋,市東人,成化甲午舉人,授福建建安知縣,下車首詢民瘼,除避差詭籍,減貢外饋遺,毀化人亭,撤僧寺為養濟院,理官地被侵者為義冢,以憂去,民思之。補山東堂邑縣,治奸豪,恤孤老,興學校,治河堤。其孫嘉猷,字獻之,嘉靖丙戌進士,知浙江烏程縣,地卑賦重,奏乞均減併除額外茭蘆銀,置義田數百畝,建倉儲谷備賑。暇往學宮與諸生講論,毀淫祠,立義冢五十餘所。又孫嘉謨,字陳之,構東山書院(嘉慶《績溪縣誌》)。


胡思伸,字君直,號充寰,市北人,萬曆乙未進士,知浙江上虞縣。出補懷隆兵備副使。捐置學田以贍多士(引同上)


程嘉禶,字汝華,號岳西,城西人,由監生授兩浙三江鹽運大使,遷知永嘉縣。南安歲飢,賑糶兼施,捐萬金,採買義賑,凡四閱月乃止,全活十萬餘人(引同上)。


汪安學,字子仕,孔靈人。嘉靖甲辰大侵,守令勸民出粟,安學首以百石助賑。


石如金,字品南,旺山人,縣學生,靈環子。全體父志,甃修楊桃嶺路綿亘數十里,建三步橋、清寧亭於其間。又西有黃坑嶺,路險仄,極力修治,磊石為級,長數百丈。築迎風亭,建南山橋,所費不惜浩繁,皆以成父德。康熙己丑壬寅,歲侵,族內計口賑糧三月。雍正甲寅,又賑,幾無留粟。嘗置祭田,設義塾,完絕糧,捐義冢,於喪葬婚娶不給者恆周之。(引同上)


章大滿,字惟謙,市西人。幼貧,負薪易酒肉養親。後外賈,家稍裕。嘗展墓遇江北流民百餘,煮粥食之。歲旱,斗米錢至五百,於親戚猶時捐焉。大滿不識詩書,而行事卓卓有古人風。(引同上)


章必泰,一名善津,字體舒,號蘇橋,一號南峰。性嗜學,喜吟詠,隱於賈,往來吳越間。凡名山勝跡無不遊覽,興至則吟詩以記其事。嘗因收族訪譜,遇福建蒲城宗人名漢者於吳門,道及南峰宗祏重建事,於是相與刊發知單,遍告四方諸族。偕兄必達,協力捐輸,以為將伯之輸。厥後詣蒲城,查閱統宗會譜,與西關譜有無異同,並錄藝文之未備者以歸。東山書院鼎建,自備資斧,襄蕆其事。邑建考棚,捐銀二百兩以助。(績溪《西關章氏族譜》卷24《家傳》)


章煒,字友白,好學能詩,以兄長矢志讀書,遂推腴田讓之,以助其學。同庾汪某及妻弟分銷歙鹽,資本虧耗不能營運,煒解櫜鬻宅匡其不逮。邑建文峰,族修家廟,皆首倡以董其成。(引同上)

余文彬,字自英,市南人,太學生。父雅好義樂施,文彬繼之。有族叔落魄在外,五子已鬻其三,彬聞遣人覓歸,並割己資與之撫養。後賈於衢,值歲飢,民相搶奪,總戎閉城,將授甲,時宰西安者歙人許執中,彬急覓之,謂連賑平糶可彌變。願先出二百石為諸商倡,許韙之,言於總戎。後果以平糶怙服。又於航埠造渡濟人,捐田為經久費,衢人德之。(嘉慶《績溪縣誌》)


王中梅,字開先。家貧,力不能讀書,犁雨鋤雲,耕於盤川之野。工計然,嘗遠出經商,臆測往往而中。積數年,家漸裕。諸子第有請營宅第者,公憮然曰,記有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今祠宇未興,祖宗露出,而廣營私第,縱祖宗不責我,獨不愧於心乎?乃慨然有建柌之志。(績溪《盤川王氏宗譜》)


章定春,字應茂,居磡頭,幼極貧,為人食牛。長貿於浙之孝豐,家稍裕,不居積貯,即以修本村路及胡樂死=司路各數百丈,大河口觀音庵捐資助茶,復置田為永久計。邑中善舉,無不傾囊樂輸,遇年荒施粥倍於常。凡窮者及無人祭祀者,治錢、米、紙泊之惠者尤多。(績溪《西關章氏族譜》卷24《家傳》)


石鳳翔,字采五,如金子。能體父志,述事無違,兄弟友愛。有乳母貧,迎養終其身,並為其子謀娶。家非富極,好施予賑濟,族中貧者,計口給糧數月。生平急人之急,助棺衾,置義冢,施茶坦路,樂行不倦。卒之日,族眾為立「孝義長存」之額於家廟。(嘉慶《績溪縣誌》)


曹顯應,一名文,性質樸,居家孝友,樂善好施,周恤貧乏,捐建石橋四所。郡治北門外萬年橋,九門盡築石基鞏固,以俟眾捐成功,有司屢請賓宴,不赴。(旺川《曹氏宗譜》)


許金(磡頭人),奏表祖母節行,建柌,捐田以奉先祀;立義塾以訓族姓,修橋賑貧。都御使胡宗明行狀其事。(績溪磡頭《許氏宗譜》)


胡鳴珙,字鳳亭,號帶溪,龍川人,江防議敍通判。嘗寓蘇州,一時待舉火者數十家,倡建普濟、育嬰、廣仁三堂,恤孤窮,助殯殮。康熙己卯春,恭逢聖駕南巡,珙上書乞下「三堂法」於各省,奏允,復賜「仁惠」二字。及歸里,修祖廟,隆文會,輯社祀,捐置義田,撫昆、季及從子,均恤田宅。(績溪《龍川胡氏宗譜》)


胡立誠(宅坦人),字時夏,府庠生,濟窘迫,捐山地數畝為義田。坦里東路,未就而病篤,囑其子成之。(績溪《明經胡氏宗譜》)


章極,字惟一,太學生。獨擴前業,與弟均分。暑月,製藥濟人,貧病死無歸者,髆之。(績溪《西關章氏宗譜》)


胡裕星,字苑卿,經商松江東門外,生意日以盛起。二十八年春返里掃墓,請捐祖遺基地入東山書院,以為寒畯涓滴之助。(績溪《遵義胡氏宗譜》卷七.行狀)

紅頂巨賈胡雪岩經商致富以後,熱心慈善事業,為杭州百姓做了許多義舉,如開設錢塘江義渡,方便了「上八府」與「下八府」的聯繫並設船為乘客提供方便。多次向直隸、陝西、河南、山西等旱澇地區捐款賑災。設立粥廠、善堂、義塾,修複名寺古剎,收殮了數十萬具暴骸,恢復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了百姓。到1878年,除了胡雪岩捐運給西征軍的藥材以外,他向各地捐贈的賑災款就達二十萬兩白銀,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譽。更鮮為人知的是,在轟動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胡雪岩利用自己的聲譽,活動京官,贊助錢財,為此案最終昭雪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他還兩度赴日本,高價購回了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捐獻國家。(據《名人故里績溪》)



上海汪裕泰茶莊創始人王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義,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多有資助。他的家鄉余川村口的環秀橋毀於道光癸酉(1873)年水災,當時死難者無數,沿河良田皆廢為沙灘,對此,王立政一直牽掛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數百元,並派專人監工重建,雖未親眼目睹夙願實現,但他的兒子汪惕予完成了此項義舉。


汪惕予,茶葉大王王立政之子,原名志學、字自新,又字觚哉。1899年3月,汪惕予懷著「博通中外醫學」大志,赴日本入筱崎醫校學習西醫,1903年返滬行醫。1904年創辦自新醫科學校及附屬醫院,開始了醫學教育與新的醫務工作,並於同年發行《醫學世界》月刊,行銷各省「以新學術灌輸內地」。1908年2月,又添設醫學補習學校於校內,「以便中西醫士公餘之暇,得以研究最新、最重要之學理」。1909年,汪惕予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子看護學校,學制二年。因此,民國初年,各省赤十字社的看護婦,大多畢業於該校。1911年,又創辦了醫學世界社。武昌起義爆發時,汪惕予和同志共同組織赤十字社於上海,並先後在南京、蘇州、無錫、鎮江以及湘漢間設立分社,集200多名有志青年授以救護傷兵的知識,又抽派看護學校的學生趕赴戰地救護。1913年1月,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華女子產科學校,學制二年,每年招收60名中學程度者授以最新助產學,學費全免。繼又開辦協愛醫科專門學校,每年招生60名,學制4年。同年,汪惕予被選為全國醫界聯合會會長(據《名人故里績溪》)。可以說,汪惕予先生既是中國西醫之父,也可稱是我國紅十字精神與事業的先行者之一。我們今天研究紅十字精神,切莫忘記了這位對於中國紅十字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先賢。



3


績溪現當代徽商義理精神與紅十字精神的無縫對接


在徽州或是在徽州以外,無論是古代徽商還是現代當代徽商,都一直奉行著程朱理學的義理精神,在他們辦企業或者經商致富以後,都在自覺地進行公益性慈善活動,體現出現代紅十字精神,為家鄉和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


民國初年,績溪徽商胡良祥,眾生致力於興辦水利,創立私塾,開闢荊州對外山路等公益事業,名著鄉里。光緒三十年(1904),與里人方國卿募修借磡嶺山道20華里。宣統元年發起募修竹嶺山道30華里,櫛風沐雨5載,鋪成蜈蚣嶺腳至棧岱頭險段的梯形石級。民國2年3月,督建黃泥嶺段石砌山路。在建公興石橋時,因年邁積勞,病倒工地,3日後卒於家。安徽省政府嘉獎「一鄉善士」匾額;其子胡學湯,字商岩,號福生,14歲博通經傳,尤通土木農桑貨殖之學,後棄儒經商。學湯兄弟四人遵父臨終囑咐和母親遺願,由弟福春經營店務,二弟福和種地理家,三弟福順教義塾,協助商岩續修竹嶺山道。先由自家出資和舉債維持,後赴上海、漢口等地向旅外徽商同鄉募捐,經營7載,修成竹嶺山道30華里,築路面石梯1萬7千餘級。商岩致力公益事業30餘年,傾其家庭所及,主持修築借磡嶺、竹嶺、棧嶺、蘆塘嶺、浪廣嶺、灰石嶺、小九華和績城南至歙東仙茶等道路,主持修建橋、堨、壩、水碓、校舍、圖書館、寺廟、路亭、茶亭、社倉工程百餘處。其中有績城北王堨、宣城水東攔河壩、黃山洽舍集成大橋、浙西古嶺腳石橋等。他還捐巨資創辦荊山學堂、荊州小學及績溪中學荊州分部等學校5所。民國31年,命其子胡鍾吾將家藏昌化雞血石310顆義賣慰勞抗日軍隊,安徽省政府頒贈「樂善不倦」匾額。被稱為「辛亥老人」的著名出版家汪孟鄒先生,除了支持陳獨秀、胡適和陶行知等人的新文化事業以外,還熱心公益事業,支持家鄉創辦女校、圖書館和公墓等。民國時期徽館大亨許文瑜,慷慨支援家鄉公益事業,1937年,出資和募資將水村永明初級小學建成中心國民學校。40年代,又自捐和募款資助中小學教育。解放戰爭時期,資助中共績溪路東工委游擊隊藥品、棉布和收音機等物資。


改革開放以來,新一代的績溪徽商企業家,繼續秉承了古代徽商的優良傳統,給程朱理學的義理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氣息。績溪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航佳集團總裁姚民和先生,數十年來,捐資助學、修橋補路、賑災扶貧,撫養鰥寡,累計捐出800多萬元,被評為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愛心敬老之星」,其義舉義行遍布績溪城鄉,人稱「及時雨宋江」再世;美籍華人、港商曹浣自改革開放以後,踏上故鄉的土地之日始,就孜孜不倦的投入故鄉的慈善事業,諸如捐資助學、救濟貧困、修橋補路、文化保護等等,共投入700餘萬元;「全國慈善之星」、宣城市政協委員、績溪縣政協常委、黃山建工集團績溪公司總裁張國協先生,僅近五年來,就向社會公益事業和汶川、玉樹等地的賑災募捐就達上百萬元。;宣城市勞動模範、慈善家、光彩之星、績溪縣躍宇公司董事長高彩安先生十幾年來扶貧救困、賑災捐款65萬多元。在他們身上,自然地表現出當代徽商對於古徽商義理精神的傳承。這種樂善好施行為,完全符合「人道、公正、志願服務、統一和普遍」的紅十字基本原則與精神,是現代社會應該大力提倡的優良品德。因此,古代徽商和現當代徽商慈善活動所體現出的義理精神對於紅十字精神的傳承,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啟示作用:


(1)古徽商所奉行的義理精神,其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所謂人道,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亦即他們發達以後不忘回報社會,不忘生養他們的家鄉,因此,他們便會以各種義舉義行來實施。這在徽州有著重要的思想基礎,這就是程朱理學的思想熏陶和社會氛圍。所為徽商的亦儒亦賈,儒賈相通,以義取利,義字當頭,利在其中。這個義字,不僅僅是誠信不欺那麼簡單,還包括發財以後的行為在內。徽商生活在一個程朱理學盛行的環境中,從小到大以及經商的每一個細節都受到程朱理學的毅力影響,所以,其人道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自覺自愿的條件反射。即如今天的新徽商也是這樣。


(2)徽商的慈善行為不帶任何功利,完全由心而生,公正中立,帶有仗義行善的普遍性,這也與紅十字精神不謀而合。績溪縣嘉慶《縣誌》上有著很多這樣的記載可以證明。


(3)「人道、中立、獨立、公正、志願服務、普遍和統一」的紅十字精神,實際上是徽商義理精神的精華傳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貧富不均,因災受貧,因病受貧,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現象,需要社會救助。這種救助,雖然是由紅十字會等組織運行,但其骨子裡仍是一個「義」字,只不過這是一種更大的「義」,全社會的「義」,有組織的「義」,更規範的「義」。



(作者系績溪縣政協原文史委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張果、張果墓及其傳說
以江河為紐帶,讓眾多景點「串珠成鏈」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